-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通心络防治慢性脑供血不足研究
血液保护 血管保护 缺血组织保护
主要内容
慢性脑供血不足防治现状
通心络组方与慢性脑供血不足
通心络防治慢性脑供血不足的研究
小结及处方建议
概念
-慢性脑供血不足(CCCI):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脑部血液供应与脑组织血液需求之间不平衡而引起的以头晕、头痛、失眠、记忆力减退等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慢性脑供血不足的概念及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
-血管因素:如脑动脉硬化
-血流动力学因素:如体循环低血压
-血液成分变化:高血脂、高血糖等
-血管因素:微栓子堵塞小血管、血管痉挛
我国更是慢性脑供血不足的大国
中国现有卒中患者约950 万
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约有3750 万
年龄超过45岁的人发生慢性脑供
血不足的概率是1/10
慢性脑供血不足结局严重
由于血流减少,脑组织损伤
血栓形成,阻断血流
有症状
认知功能障碍
脑梗死
痴 呆
头昏头晕头痛
心烦易怒
失眠多梦
耳鸣
逆行性遗忘
记忆力减退
注意力不集中
认知功能障碍
心理障碍
慢性脑供血不足的治疗策略
-祛除危险因素
-抗血小板聚集
-改善血流动力学
-抑制动脉粥样硬化
-抑制血管痉挛
-改善微循环
缺血组织保护
(微血管保护)
血液保护
血管保护
孙强,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9,26(6):756-760
原创性慢性脑供血不足治疗的科技中药 --通心络胶囊
创新脉络学说指导,独特“搜剔疏通”组方,体现三重保护治疗策略
血液、血管、缺血组织保护,三重保护,系统效应,有效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
首次系统构建脉络学说,独特“搜剔疏通”组方
体现血液、血管、缺血组织三重保护的策略
急性心梗无复流、脑梗死、再灌注微血管损伤
通心络除具有针对血液的活血化瘀作用之外
更有血管与缺血组织保护的作用
通心络血液保护、血管保护、缺血组织保护三重保护,有效防治慢性脑供血不足
张运,等,美国生理学杂志,2009,12
葛可法,等.心脑血管病防治.2008,8(4):272-273
魏陵博,等.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4(9):785-786.
周玉杰,等.中国综合临床,2006,22(9):778-779
通心络降脂、抗凝、减少阿司匹林抵抗
通心络降低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水平,升高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通心络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阿司匹林抵抗
通心络能够降底甘油三脂、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
通心络 + 他汀降脂效果明显优于单用他汀
通心络血液保护--
通心络降脂,抗炎与他汀类具有协同效应
通心络抗凝,抑制血栓形成,减少阿司匹林抵抗
阳乐,等.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9,9(2):213-217
共计纳入1157例病例,Meta 分析结果显示,无论是单独通心络组与对照组比较,还是通心络+西药组与单独西药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
荟萃分析:通心络显著增加患者血流速度
通心络血液保护作用--
Yun zhang et al Am J Physiol,2009,12
通心络易损斑块,抑制动脉粥样硬化进程,改善血供
对斑块结构的影响
通心络增加斑块的声学密度
通心络降低斑块面积和斑块负荷
通心络增加斑块纤维帽厚度
对斑块组织学的影响
通心络减少斑块内巨噬细胞含量
通心络降低斑块内脂质沉积
通心络增加斑块内胶原含量
对斑块易损程度的影响
通心络降低易损斑块易损指数
通心络降低易损斑块破裂率
对斑块炎症反应的影响
通心络抑制斑块内炎症反应
通心络具有显著抗氧化作用
通心络血管保护作用--
通心络稳定易损斑块研究获得国际医学界高度评价
《美国生理杂志-心脏循环生理》杂志就通心络稳定易损斑块研究配发编辑部评论
传统中医药对现代医学的挑战
本研究为未来可能发展成冠心病事件的高危患者点燃了希望之灯。
L. D. Karalliedde,C. T. Kappagoda. Am J Physiol.2009,297.
2011年10月9日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开展通心络研究的学术交流
通心络血管保护作用--
通心络具有独特的解除血管痉挛作用
Jinyin Zeng.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2010,131, 300–305
通心络抑制血管外膜、内膜损伤所致血管痉挛,有效干预血管痉挛,对血管痉挛所致各类心脑血管疾病有确切作用
通心络血管保护作用--
修复外膜
保护内膜
血管紧张素II↓
血管紧张素2型受体↑
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
Rho-激酶↓
蛋白激酶C↓
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
一氧化氮 ↑
内皮素-1 ↓
前列环素↑
血栓素A2 ↓
抑制血管痉挛
通心络
通心络有效保护血管内皮,保护微血管
通心络组织保护--
改善微循环,主要目的是缺血组织保护
微循环主要由微血管组成
微血管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