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治理文献综述.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雾霾治理研究评述 近几年,雾霾现象日益严重和频繁, 影响范围也越来越大,给公众健康、工作和生活带 来巨大危害,公众对雾霾治理诉求日益高涨。 但是,雾霾治理是一个十分繁杂的工程, 而且 雾霾治理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处理不当,短期内可能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 研究雾霾治理、 经济发展及其关系, 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拟对雾霾治理手段研究作简单评述。 一、雾霾现状分析 (一)雾霾及成因 雾霾是雾和霾的统称。 雾是由大量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水汽凝 结物。 霾是一种由于大量烟、 尘等微粒悬浮而形成的浑浊现象, 霾的核心物质是空气中悬浮 的灰尘颗粒,较为被公众所熟知,危害也较大的就是 PM2.5 (直径小于等于 2.5 微米的颗 粒物)。雾霾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燃煤排放的烟尘,交通工具排放的尾 气,以及建筑工地和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等。 在此基础上,如果地面空气相对湿度较大,且 大气层比较稳定,通过大气辐射降温,空气极易饱和凝结形成雾霾。 (二)雾霾危害 首先,雾霾现象日益严重和频繁,范围也越来越大。据调查,中国长三角、珠三角、京 津冀三大区域的城市群每年出现灰霾污染的天数达到 100 天以上, PM2.5 年均浓度超过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空气质量标准指导值 2-4 倍。受影响区域包括华北平原、黄淮等多个 地区,受影响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 1/4 ,受影响人口约 6 亿人。其次,严重危害公众健康。 雾霾会造成呼吸、心脑血管等多种疾病,甚至引发癌症。再次,造成巨大经济损失。雾 霾会影响交通运输的正常运行; 危害个人或公众设施;造成人才流失; 久而久之, 势必给一 个城市乃至国家的声誉造成不良影响, 动摇外来企业投资信心, 损害经济环境以及经济的长 久发展。 、雾霾治理 总结国外大城市的治理经验, 不外乎几种手段: 一是政治手段, 政府大力推动新能源汽 车、公共交通和绿色交通;二是法律手段,通过严格监管强制督促实施环保方案; 三是经济 手段, 如通过排污权交易或者实施相应的财税政策节能减排; 四是环境手段,如搞绿化,多 种树。 (一)雾霾政治手段治理 2013 年 1 月份以来的雾霾天气引发了政府及社会对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及传统 GDP 核算的反思。谢琴( 2013 )认为转变经济发展模式 ,实行绿色 GDP 核算是我国的必然 选择,并分析了实施绿色 GDP 对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和实施的难点。 张婵娟,程晓军( 2013 ) 研究认为机动车尾气排放污染是形成雾霾天气的第二大因素, 并提出了一系列机动车尾气防 治措施。叔平( 2013 )研究认为,控制雾霾的根本途径是改变经济和能源结构、改善城市 规划布局、 减少污染排放。 必须推动中国的产业升级与企业转型, 科学探索新经济发展模式 及路径。从当前看,城市排放已经到了临界点,我们应该从“车”做起,将人类的排放降到最 低。崔磊( 2013 )提出雾霾成因,除了重工业生产污染和监管监督不力外,大型城市的机 动 车尾气污染亦是主要元凶之一。 对于整治机动车尾气污染, 简单地控制汽车发牌数量无法根 治顽症,对刚性需求进行粗放式“一刀切”亦无法体现政策制定的人性化和合理性。所以在调 控汽车牌照发放和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之外, 发展低污染乃至无污染的新能源汽车成为城市管 理者、科技界和工商界的共识。 (二)雾霾法律手段治理 1956 年英国出台了首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 《清洁空气法案》 。这一法案规定城镇使用 无烟燃料, 推广电和天然气,冬季采取集中供暖, 发电厂和重工业设施被迁至郊外等。 发达 国家通过法律手段治理雾霾的经验值得借鉴。在雾霾的法律治理方面,有如下代表性文献: 陈静静( 2013 )对雾霾天气成因进行分析研究,并借鉴国内外对雾霾等大气污染防治的法 律法规等措施,从法律的角度提出防治雾霾的合理化建议。王春燕( 2013 )介绍了雾霾的 概念 ,分析了雾霾天气的形成原因 ,提出了消除雾霾应采取的措施。国家应颁布强制性的法律 法规 ,加大处罚力度 ;完善执法制度 ,加强对政府官员的管理和监督 ;扩大环保法的宣传 ,增强群 众的环保意识 ;规范政府行为 ,加强政府责任 ;加强城市卫生保洁工作 ;减少机动车的使用 ;加快 油品升级速度 ,大力开发清洁能源。田红星( 2013 )研究认为治不胜治的雾霾 ,促使环境法实 现由问题驱动型到预防回应型的转向。 问题驱动型环境法重视末端管制的命令控制性管理手 段,仅限于在 反应性 或 善后型 的应对中运行环境法律保障规则 ,显然已不能充分实现环境 保护目标。问题驱动型环境法需要进行反思与重构 ,实现向预防回应型环境法的转变。 (三)雾霾经济手段治理 王旭光( 2013 )综合雾霾的成因、现状与危害,以及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状况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