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ICAM-1是由19号染色体基因编码的一种单链跨膜糖蛋白,属黏附分子免疫球蛋白超家族(IgSF)成员之一。具有5段细胞外免疫球蛋白样位点以及一个较短的胞质尾巴结构,其分子量为76000-114000KD,可随分布细胞种类的不同而有差异,这种差异主要由该分子的糖基化程度不同造成。 正常情况下,体内某些细胞,如非活化的血管内皮细胞、淋巴细胞、胸腺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及甲状腺上皮细胞均有低水平的基础表达。 多种细胞因子如IL-1、IFN-?、TNF-?及内毒素等可上调其表达。 * ICAM-1在体内有两种形式: 一种为膜型,结构上分成胞外区、跨膜区、胞质区; 另一种是可溶型(sICAM-1),存在于血循环中。 ICAM-1的天然配体为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LFA-1,CD11a/CD18)及巨噬细胞相关复合体(Mac-1,CD11b/CD18),两者是整合素家族成员,分别表达在白细胞及吞噬细胞、大颗粒淋巴细胞表面。 有人报道ICAM-1亦是鼻病毒的受体分子。 * ICAM-1/LFA-1黏附途径是细胞间相互作用和传达信息的一个关键途径。生理状态下,这种黏附与T、B细胞的激活,抗原递呈细胞功能的调节及白细胞的移动、淋巴细胞再循环有关。 sICAM-1亦具有与LFA-1结合能力,并被认为是膜型ICAM-1的竞争抑制剂。一方面能发挥与膜型ICAM-1相似的信号刺激效应,另一方面能减弱淋巴细胞对表达膜型分子的靶细胞的黏附,在生理及病理过程中发挥效应。 具有淋巴结高转移力的胃癌细胞林可能是通过低表达ICAM-1,减弱了LFA-1介导的效应细胞的黏附,从而逃避免疫监视,利于转移。 * Yasuda等研究发现,开始阶段瘤细胞同时高表达ICAM-1及?1整合素,当后者与相应细胞外基质或特异性抗体结合后,瘤细胞对ICAM-1的表达显著下调,而培养基中sICAM-1的浓度明显升高。 进一步实验发现这一改变是因为?1整合素在完成与基质如纤维连结蛋白、层连蛋白、I型胶原结合后,通过酪氨酸激酶信号传导途径的介导阻止了瘤细胞对ICAM-1进一步表达。 该种酪氨酸激酶位于细胞质中,被称为非受体型局部黏附激酶(focal adhesion kinase, FAK),FAK在整合素参与下可自身磷酸化,所产生的磷酸化位点能与含SH2结构域(Src同源序列2,能专一地与磷酸酪氨酸的结构模块结合)的胞内蛋白结合,从而将由整合素促发的多种信号连接起来,在细胞黏附运动中发挥作用。由于肿瘤细胞表面ICAM-1表达的下降,从而逃避了淋巴细胞的黏附、杀伤。 * 由此推测,同一瘤细胞在迁移黏附的不同阶段,在周围组织不同细胞、基质接触刺激下表达不同黏附分子,并且相互调节,各司其职。 在某一阶段,肿瘤细胞高表达ICAM-1,通过ICAM-1/LFA-1与浸润淋巴细胞结合,从而随着淋巴细胞的迁移脱离母瘤进入血循环,并在穿越血管时免受伤害,易于在毛细血管内或淋巴窦滞留和坐床,形成转移灶。 当肿瘤细胞受到细胞外基质刺激时,又通过表达?1整合素等黏附分子与相应基质结合,激活酪氨酸激酶通路,进而改变基因的表达及其相应产物的修饰,使膜型ICAM-1的表达下降,而sICAM-1的分泌增加,并竞争性抑制ICAM-1/LFA-1途径,使淋巴细胞不能黏附于瘤细胞表面,中断了激活静止淋巴细胞所必需的信号,从而使瘤细胞避免了细胞毒效应。 随着肿瘤的生长,脱落于肿瘤细胞的sICAM-1不断进入周围组织和血液循环,形成一个保护肿瘤免遭机体免疫系统攻击的防御环境,最终导致病情恶化和不良预后。 * 总之,ICAM-1/sICAM-1是IgSF中的一员,在胃癌侵袭转移的不同阶段,癌细胞各有其相应的表达水平。目的在于介导与不同细胞、基质的黏附,最终使癌细胞逃避免疫监视,完成侵袭转移。 * 血管抑素及其抑瘤作用的研究进展 * 血管抑素(angiostatin)最初是从荷瘤小鼠血清及尿液中分离得到的一种蛋白质,分子量为38ku,它与纤溶酶原的一段内部片段一致,包括纤溶酶原连续5个Kringle结构中的前4个。体外试验表明,这种蛋白质具有抑制内皮细胞增殖活性。在体内,它能抑制包括小鼠Lewis肺癌在内的多种肿瘤的生长和转移。1994年,哈佛医学院的Folkman实验室在Cell杂志上报道了一种新的能够抑制血管生长的因子——Angiostati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