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核舟记》“船背”究竟该指哪里
河南省叶县昆阳中学 孙福丽 (邮编467200)
《核舟记》是明末散文家魏学洢写的一篇说明性短文,被清朝人张潮收编在笔记体文集《虞初新志》里。《核舟记》现被编入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文中第五段文字:“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任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对这段文字的“船背”具体应指舟的什么部位,其理解向有分歧。基本上是完全相左的两种意见,其一是“船底说”,另一是“船顶说”。
旧教材大多采用的是传统的观点,认为其“船背”即“船底”。这种观点至今仍被一些学者和老师所坚持。其主要依据有三:一是符合由上而下的说明顺序;二是符合古人艺术品多题款于尾部的一般规律;三是由王叔远的其它作品佐证。据说是在浙江宁波曾发现一枚名为“苏轼夜游赤壁”的核舟,经专家鉴定系王叔远晚年的力作,其落款的方位就是船底。另据明朝的“博物君子”李晔在《六研斋笔记》(卷一)中记录“虞山王叔远有绝技……贻余核舟一,长仅八分。中作蓬栊,两面共窗四扇,各有枢,可开可闔,开则内有阑楯。船首一老,皤腹匡坐,左右各一方几。左几一书卷,右几一炉。手中乃挟一册。船尾一人测坐,一橹置蓬上,其一旁有茶炉,下仍一炉,炉上安茶壶一,仍有咮有柄。所坐人眉目衣褶皆具。四窗上每扇二字,曰:‘天高、月小,水落、石出’。船底有款‘王叔远’三字。仍具小印章如米粟,文云:‘王毅印’。”李晔所记之核舟其形态布局描述得与赠魏学洢之核舟则颇为相似,据此可以推理,其“船底”应与魏学洢《核舟记》中“船背”应为同义,王叔远之此类雕品习惯于题款船的底部。
现行语文课本加了注解,采用的是著名学者隋树森的观点,把“船背”注释为“船的顶部”。认为旧教材把“船背”理解为“船底”,这是错误的。“‘背’字在这里应当解作‘上面’。”其依据是“动物的背向上,所以上面也叫‘背’。‘船背’的‘背’同‘驴背’、‘鹤背’、‘鹏背’的‘背’意思一样。唐朝诗人白居易有两句诗:‘夜雨滴船背,风浪打船头。’(语出《舟中夜雨》)夜雨只能滴在船的上面,决不能滴在船底,这是很清楚的。”(隋树森《〈核舟记〉赏析》)同时,现行的工具书,比如《现代汉语词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等,对于“背”的解释,首个义项都是“脊背”,可见,作“脊背”解才是“背”字最原初的本意。
以上两种观点,各有各自的依据,似乎都颇有道理,但如果仔细推敲,又都有其问题。
“船底说”以有限的王叔远的其它作品或相关的文献作为佐证,就可以认为举凡王叔远的核舟作品都应该落款于船底,这种推理也未免有些武断。李晔与魏学洢同属明朝人,李晔的文章明确写出王叔远所赠之核舟落款于船底,假如王叔远所赠魏学洢的核舟其落款也在船底,那么魏学洢《核舟记》里就应表述为“其船底稍夷”,而他避开“船底”而言“船背”,可见“船底”未必就是“船背”;其“稍夷”之意为“稍微有些平坦”,而“船底”则是“颇平”的,如果其落款是在“船底”的话,则应表述为“其船底颇为平坦”。由此可见,“船背”或许另有所指。
“船顶说”认为“船背”之“背”应按其原初的本意“脊背”来理解,并通过引用唐诗作依据,强调“夜雨只能滴在船的上面,决不能滴在船底”,从而在否定“船底说”的同时,得出“船背”应为“船的顶部”的结论,这是有懈可击的。唐朝与明朝相距近千年,即使白居易诗中的“船背”指的是“船顶”,而魏学洢笔下的“船背”不见得也指“船顶”。《核舟记》的“船顶”在哪里?在船舱的顶部?而船舱的顶部则是以“箬篷覆之”。难道王叔远会把落款刻于箬篷之上,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原因有四:1、不符合“船背稍夷”的特征;2、损坏了“箬篷”的艺术感染力;3、不符合艺术品的题款习惯;4、不符合《核舟记》文章的说明顺序。如果题款在船舱顶部,为什么在介绍船舱时一并说明呢?
那么,《核舟记》里的“船背”究竟指的是哪里呢?
一次偶然的机会,笔者得以当面请教于当代“舟子”(船夫):何谓“船背”?船夫指向船帮的外侧。据船夫解释,船背的内侧为“船里”,外侧即为“船背”。笔者顿悟:原来“船背”确实可以另有所指。
归来后仔细揣摩,深感“舟子”所言不无道理。王叔远在“长曾不盈寸”的核舟上面雕刻了丰富的内容:“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可见他惜材逾金,又怎肯在船帮外部且双侧大面积“留白”呢?同时,也符合“船背稍夷”的特征,符合从上到下的空间说明顺序,符合艺术品题款的一般习惯。尤其是对白居易《舟中夜语》中诗句的理解,也更为合理了:雨滴在船的顶部,太平淡了,何况还有风;如果由于风的作用,夜雨斜滴到船帮的外侧,不是更有诗意么?所以,就连白诗中的“船背”也未必就指船的顶部。
这只是笔者个人的一管之见,仅供大家在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