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种子生产技术 豆田杂草防治技术 大豆除草剂药害诊断与补救措施案例.doc

大豆种子生产技术 豆田杂草防治技术 大豆除草剂药害诊断与补救措施案例.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3 - 版权所有,仿冒及翻印必究 《大豆种子生产技术》综合案例 大豆除草剂发生药害的原因及解决方案 1案例背景 2016年黑龙江省穆棱市八面通镇在苗期发生了大豆植株生长异常现象,当地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工作人员与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教师组成专家组对当地大豆生长发育情况进行判断,并进行相应的技术指导。 图1. 乙草胺+噻吩磺隆被雨水反溅后对大豆的药害 图1. 乙草胺+噻吩磺隆被雨水反溅后对大豆的药害 2案例分析 2.1大豆除草剂药害的症状类型 2.1.1接触型药害 接触型药害是由触杀型除草剂苗后茎叶处理引起的,如二苯醚类除草剂氟磺胺草醚、三氟羧草醚等。药液喷施到大豆的茎叶上迅速被表皮细胞吸收,使细胞膜遭到破坏,造成细胞坏死,叶片表面产生局部坏死枯斑。药害斑一般只局限在一定范围内,不会继续扩大。接触型药害一般不会危及施药后出生的叶片,对以后的作物生育也没有明显影响。 2.1.2致畸型药害 致畸型药害是由激素类型除草剂引起的,如苯氧羧酸类除草剂2,4-滴丁酯。由于作物根茎叶均能吸收苯氧羧酸类除草剂,所以土壤处理和茎叶处理均能造成药害。激素类除草剂药害药害持续时间较长,可以影响到植物体的多种酶系统,最突出的作用部位是植物的分生组织,造成细胞生长异常,导致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畸形,最终作物缓慢死亡。 2.1.3褪绿型药害 褪绿型药害是由光合作用抑制型除草剂引起的,如三氮苯类除草剂嗪草酮,异噁唑二酮类除草剂异噁草松,及其他光合作用抑制型除草剂。这类除草剂用于土壤处理可以被根系吸收,沿木质部随蒸腾流迅速向上传导。用于根茎处理则可由茎叶吸收,但向其他部位传导很少。该类药剂主要积累于植物叶片,通过多种途径抑制植物的光合作用,且是在光合作用中糖类形成之前发生的,所以补给糖可以缓解其抑制作用。生产上遇到此类药害可以通过叶面施肥,补充速效养分,以减轻和缓解药害。 2.1.4芽期抑制型药害 芽期抑制型药害是由植物幼芽吸收型除草剂引起的,最典型的是酰胺类除草剂,如乙草胺等,在作物播种前或播种后出苗前进行土壤处理,在田间形成一个药土层。该类除草剂对作物的药害多发生于作物出土过程中,大豆等阔叶作物主要是下胚轴吸收。在幼芽出土过程中,从所穿过的土层吸收药剂,酰胺类除草剂主要抑制发芽种子淀粉酶和蛋白酶的活性,抑制营养物质的运输,从而抑制幼芽和幼根的生长。大豆受害幼苗出土后,生长受抑制,主根短,侧根少,真叶或第一、第二片复叶皱缩,叶片中脉短缩,向叶片基部方向成抽丝状,小叶前端凹陷呈心形,或呈不规则缺刻状,有时叶片边缘受害后向上向内卷缩成杯状,叶片因叶脉受害缩短而凹凸不平。药害严重时,大豆根系和地上部受到抑制。气候条件较好的条件下,药害可以恢复,以后可以长出新的正常叶片。 2.1.5生长抑制型药害 生长抑制型药害是由抑制乙酰乳酸合成酶的除草剂引起的,包括磺酰脲类、咪唑啉酮类、磺酰胺类除草剂,靶标为乙酰乳酸合成酶。该类除草剂可被作物的根茎叶吸收,经木质部和韧皮部作双向传导,使植物所特有的三种支链氨基酸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的生物合成受阻,导致蛋白质合成停止,最终使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停止。药剂不影响作物出苗,主要影响幼苗的生长,在幼苗株高3-5cm时生长停滞,而后逐渐死亡。大豆对该类除草剂耐受能力较强,但也会出现生长受抑制现象。轻度药害时,大豆新叶褪绿,轻微皱缩,中度药害,叶片沿叶脉产生抽丝状皱缩,向外翻卷,叶背脉和叶柄变褐,重度药害生长点萎蔫,逐渐枯死,可以从下部子叶叶腋长出新枝,但植株矮化严重,影响大豆产量。大豆受害后,随着作物生长,体内药剂逐渐被代谢成无效体,生长抑制作用逐渐消失,植株恢复正常生长。 2.2除草剂药害产生的原因 2.2.1除草剂特性 通常选择性除草剂对作物都比较安全,但有些除草剂因品种本身的特性,在正常情况下施用后会对作物产生暂时性的药害。比如: 二苯醚类除草剂的品种有25% 氟磺胺草醚水剂、10%乙羧氟草醚乳油、21.4%三氟羧草醚水剂等,属触杀型茎叶早期阔叶杂草处理剂,主要机理是破坏色素,抑制花青素与花红素的合成,破坏作物的光合作用,若施用剂量过大,如25%氟磺胺草醚水剂2500~3000 毫升/公顷时会引起大豆叶片出现灼烧性褐斑,严重的叶片全部干枯死亡,植株生长点大部分失活。 苯氧羧酸类除草剂最典型的代表72% 2,4D—丁酯乳油,属激素型阔叶类除草剂,在大豆田用于土壤处理或播种后出苗前防除已出土的阔叶杂草,主要作用机理是抑制激素合成,破坏核酸代谢和蛋白质合成。该类除草剂具有较强的挥发性和飘移性药害,其症状是大豆生长异常,复叶扭曲生长,叶片表面呈“隆”起状,叶片短缩呈“柳叶”状,新出幼叶不能伸展,严重的大豆生长点受药害致死。 磺酰脲类除草剂有20%氯嘧磺隆可湿性粉剂等,属长残效阔叶类杂草土壤处理的除草剂,主要机理是抑制乙酰乳酸合成酶

文档评论(0)

WanDocx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大部分文档都有全套资料,如需打包优惠下载,请留言联系。 所有资料均来源于互联网公开下载资源,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及时删除。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