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经典专科、本科、硕博、研究生、期刊毕业论文 仅供参考
精心整理 仅供参考 勿用作商业用途
日本的特殊文化
内容摘要:
日本是一个高自杀率的国家,其自杀行为有深层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含义,本文从五个方面来探讨日本的自杀文化:日本的传统价值观与自杀;源远流长的“武士道”精神;日本语言是自杀的文化载体;日本民族审美意识中对血腥的渲染与崇尚;“内疚感”与自杀。
关键词: “自杀”“价值观”“ 武士道”“ 语言”“ 审美” 内疚.
目 目录
TOC \o 1-3 \h \z \u 引言 4
一、日本的传统价值观与自杀 4
二、日本自杀文化的探究 4
(一)源远流长的“武士道”精神 4
(二)日本语言是自杀的文化载体 5
(三)日本民族审美意识中对血腥的渲染与崇尚 5
(四)名人自杀引发连锁效应 6
(五)“内疚感”与自杀 6
结论 6
参考文献 7
引言
自杀,是人类社会自古以来就有的一种现象。生活和死亡是人类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两种对立的自主选择权利。日本更是一个高自杀率的国家,自古至今,自杀行为伴随着日本民族进步发展的步步脚印。更加突出的是,日本人的自杀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内涵。杜尔凯姆(E·Durkheim)认为:“自杀主要取决于支配着个人行为的外在原因即外部环境及带有某些共性的既成社会思潮和道德标准” (法)爱米尔·杜尔凯姆,《自杀论》,钟旭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这一观点至今仍被社会学家所广泛接受。日本一名学者加藤周一指出:“
(法)爱米尔·杜尔凯姆,《自杀论》,钟旭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叶渭渠,《川端康成评传》.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9
一、日本的传统价值观与自杀
日本的传统历史文化对国家自杀率高的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由于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自杀行为的道德属性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和不同的时代下有着不同的外在表征与内在含义。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分析了日本人的自杀行为及其深藏于行为之中的文化思维方式,他认为日本文化不同于欧美的“罪恶感文化”,是“耻辱感文化”,并用“菊花与刀”来喻日本民族性格 (美)本尼迪克特,《菊花与刀——日本文化的诸模式》,孙志民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8。历史上,每一个日本人都必须履行其“義務”与“義理”。“義務”主要包括“忠”、“孝”和“任务”;而“義理”虽然是一个汉字词汇,但它却完全概括了日本人的行为准则。“義理”是一个含义相当复杂的概念。日本著名心理学家南博将其解释为:“是在社会中,自己对于他人处于怎样的关系,遵循这一关系自己应当怎样行动的约束。这种约束与义务不同,没有权利的佐证。” (日)南博,《日本人的心理》刘延洲译,上海:文汇出版社, 1991 履行“義務”与“義理”在日本人看来是天经地义与生俱来的,“背离了義理准则人就丢了荣誉,被看成耻辱” (苏)弗·普罗宁可夫、伊·拉达诺夫,《日本人》赵永穆等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1 。但是,在履行“義務”、“義理”的过程中各项责任间不可避免地产生不协调和相互冲突,例如“忠与孝”难以两全;“義理”与感情不能兼得;“義理”与“義務”
(美)本尼迪克特,《菊花与刀——日本文化的诸模式》,孙志民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8
(日)南博,《日本人的心理》刘延洲译,上海:文汇出版社, 1991
(苏)弗·普罗宁可夫、伊·拉达诺夫,《日本人》赵永穆等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1
根据日本人的民族信条,自杀若以合适的方式进行,就可以洗清自己的污秽,赢得名誉,所以如本人崇尚自杀。他们认为自杀是一种为了达到目标而进行的高尚行为,在一些场合,为了履行“義理”、“義務”,自杀是理所应当采取的最高尚行为,在贡献生命之际,他们能体验到一种道德的升华和满足。学者布施丰正指出,日本的自杀现象有一个突出的特征,那就是引咎自杀。直到现在,一旦日本国内发生政治、社会丑闻或渎职事件时,必须有人自杀,来承担责任。例如,日本企业中发生渎职事件后,自杀者会留下“相信公司永存”的遗书,这与二战中日本军人自杀后留下“相信皇国日本永存”的遗书如出一辙。战后,日本由一个高度集权的法西斯专制体制转向举国一致高速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日本的公司、集团强迫职员向公司尽忠,把职员变成“经济动物”,公司、集团里一旦发生危机,都会坦然地将职员个人牺牲掉。
二、日本自杀文化的探究
(一)源远流长的“武士道”精神
日本著名的武士修身书《叶隐闻书》中有一句名言,“武士道即通向死亡之道。”精辟地概括了武士对武士道和死亡的理解与感悟。武士的哲学即是死亡哲学。自杀,是武士的一项义务。而且,武士道精神已经深入日本人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