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台站建设规范+地形变台站+第3部分+断层形变台站.docxVIP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地形变台站+第3部分+断层形变台站.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ICS ICS 91.120.25 P1S 备案号:12691—2003 ⑩盛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震行业标准 DB/T8.3—2003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 地形变台站 第3部分:断层形变台站 Specifica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eismic station crust deformation station Part 3:Fault-crossing crust deformation observatory 2003—11—03发布 2004-05-01实施 中国地震局发布 60l DB/T DB/T 8.3—2003 前 言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地形变台站》是《地震台站建设规范》系列标准中的第五项标准,由三个 部分组成: ——第1部分:洞室地倾斜和地应变台站; ——第2部分:钻孔地倾斜和地应变台站; ——第3部分:断层形变台站。 本部分为第3部分。 本部分的附录A、附录B、附录c、附录D、附录E、附录F、附录G、附录H和附录I均为资料 性附录。 本部分由中国地震局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地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CSBTS/TC 225)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中国地震局第一地形变监测中心、中国地震局地壳应 力研究所。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吴云、陈志遥、楼关寿、邱泽华、李正媛、陈德福。 DB/T DB/T 8.3——2003 地震台站建设规范地形变台站 第3部分:断层形变台站 1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断层形变台站建设中观测场地勘选、仪器墩与观测室建设、设备配置的技术要求。 本部分适用于为地震监测预报和相关科学研究服务的断层形变台站的建设。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 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 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2897—199l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 GB/T 18207.1—2000防震减灾术语第1部分:基本术语 GB/T 18314—2001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3术语和定义 GB/T 18207.1—2000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部分。 3.1 断层形变观测fault-crossing crust deformation observatory 对断层两盘垂直向相对位移和水平向相对位移的观测。 3.2 固定标石fixed markstone 断层形变台站用来观测某点地壳运动信息的、嵌有测量标志的钢筋混凝土标墩(或钻孔套管)。 3.3 过渡标石transition markstone 断层形变台站用来传递测量信息的、埋设稳固、嵌有测量标志的混凝土标墩。 4观测场地勘选 4.1基本要求 4.1.1 观测场地的选择应考虑当地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及其可能对观测环境造成的 影响。 4.1.2观测场地应具备开展正常断层形变观测工作所需的电力、通信和交通等条件。 4.2地震地质条件 4.2.1观测场地应布设在活动构造带的端部、拐折、分叉或交汇部位附近,且应跨越活动构造带的主 断层。 4.2.2基岩出露地区的观测场地的基岩应坚硬、完整。 4.2.3无基岩出露地区的观测场地覆盖层(包括风化岩石层)厚度应小于等于50 m,且地表土坚实。 4.3地形地貌条件 4.3.1 观测点位宜选在地形平坦、视野开阔处,并应考虑利于观测点位长期保存和观测。 603 DB/T DB/T 8.3——2003 4.3,2下列地段不宜选作观测场地: ——地势低洼、易于淹没或地下水水位较高的地区; ——泥石流、土崩、滑坡易发的地段; ——地下有溶洞、流沙及近期古河道、近期海相、湖相沉积的地区; ——土堆、河堤、冲积层河岸; ——陡坎和风口。 4.3.3综合观测墩位置视线高度角15。以上应无阻挡物,特殊地区允许局部(累积水平视角小于等于 60。)水平视线高度角25。以上无阻挡物。 4.4环境要求 4.4.1 观测场地环境应满足下列要求: ——距矿区、油气开采区的最近点距离应大于5 000“; ——观测场地不应建在填方区上; ——距大型抽注水站、大工厂、大型仓库及大型建筑物等的距离应大于500 m; ——距铁路的距离应大于50 nl,距公路的距离应大于30 m; ——距大树的距离应大于10 m。 4.4.2综合观测场地的观测点位还应满足GB/T18314—2001中7.2条b、c、d、e和h项的要求, 在观测点上能接收到GPS卫星的信号。 5观测场地的布设(见图A.1) 5.1测线布设 5.1.1 断裂破碎带两侧以外至少各有两座固定标石,固定标石间可

文档评论(0)

seunk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