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成因分析及对策.pdf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农村初中数学学困生成因分析及对策》 课题结题报告 铁厂中学数学课题组(执笔:黎宗福)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一)现实情况 初中数学学困生由于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比较薄弱,造成对数学学习兴趣不浓,课堂上 不会听讲也听不懂,学习主动性差,造成数学成绩相对滞后,自己主动意识差,只是被动的听老师讲解。 本校学生来自本镇三个完小,由于各个学校教学设施,教学方法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的不同,学生之间 已形成学习能力的差异;初中数学相对于小学阶段难度加深,知识范围扩大,能力要求高,部分学生适应 性差,学习情感脆弱、意志不够坚强; 20 %的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退缩,甚至失去信心,学 习成绩不断下降。学困生自学习惯差,学习被动。作业练习马虎,应付,甚至抄袭,解题过程杂乱,无逻 辑性。 (二)现实目标 1 、学校“学困生”转化网络组成以后,在教育教学方面对“学困生”转化形成合力,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 、使教学人员能更好地合作与协调,充分调动其积极性。每一个教师联系一个“学困生” 以后,不仅要考 虑到所教学科的提高,而且更要考虑其它学科的均衡发展,这就必需与同年级的教师经常联系、合作,共 同研究“学困生” 的转化工作,求得相互配合和支持。 3 、最大限度地赢得家长的配合与支持。在后进生转化过程中,教师必须对所联系的学生的家庭情况有 一个比较细致的了解,就得进行有效的家访和其他社会活动。这样,不仅使学生在学校受到良好的教育, 而且社会、家庭也在学生教育转化的过程中充当了一定的角色,这样一来,大大拓宽了教育的范围。 4 、对推广教研活动大有裨益。对“学困生” 的分析研究,是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能回避而且必须面对的问题。 每个教师在转化“学困生”方面的办法,措施不尽相同,通过总结,归纳,形成有效的转化措施和方法,从 而推动了我校教育教学研究活动的开展。 5 、使学生养成团结互助、相互信任、相互配合的好习惯,这将极大促进班风的转变。由于在学生中开展 优秀生与“学困生”互相结对,在教师指导下对“学困生” 的行为、品德等方面进行较好的影响。 二、概念界定 对学困生定义的界定: “学困生” :即学习困难的学生,是指在知识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心理品德等方面存 在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智力得不到正常的开发,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均不能达到教学大纲或课标的基 本要求的学生。 三、研究目标: 1 、研究预期目标主要分三个版块。切实从培养非智力因素入手,抓好学困生的帮辅工作,采用赏识教 育,爱心教育等,使学生乐学,善学,尽可能从源头上减少学困生的形成。在七年级初始阶段做好小升初 的衔接工作,使学生及早适应初中阶段的学习生活。 2 、对已形成的学困生,进行系统分析,综合研究,总结经验,探寻行之有效的转化与矫治策略,提高 学困生的学习能力。 3 、此外课题组通过研究,对部分教育教学方法存在问题的教师产生影响,使其更新观念,改进教育教 学方法,提升师德修养,从而使教师和学校一起协作,减少学困生的形成,并以此引起社会、家庭共同对 学困生问题的关注,共同为学困生学习形成良好的良好的环境,心理营造氛围。 四、理论依据: 1 、数学新课程理论: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 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 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 与合作者。这些观念对我们研究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矫治提供了方法和观念上的指导。 2 、苏霍姆林斯基的 “ 困难生”理论 在苏霍姆林斯基领导的巴甫雷什中学里,形成了这样一个观念:就是相信一切孩子都能被教育好。这里没 有“差生” 的概念,只存在“ 困难学生”或“难教育的学生” 的说法。在教育实践中,对这类学生一般不单纯由 某个教师去进行教育,对他们进行教育往往是整个集体的义务。苏霍姆林斯基一生中就教育过 178 名“难教 育的学生” ,这 178 名学生都有一个艰难的教育过程。每周苏霍姆林斯基都要走访困难孩子的家庭,以便深 入了解形成他们道德的最初环境。跟他们家长、邻居,以及教过这些孩子的老师们进行交谈,了解他们的 情况。 五、研究方法与对象 1 、文献研究法:收集国内外关于学困

文档评论(0)

137****042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