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部编语文1—6单元作文范文附点评(2020).pdfVIP

六年级下部编语文1—6单元作文范文附点评(2020).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统编版六年级下册第 1-6 单元习作范文 范文一:贴春联 我们家乡每逢春节都要贴春联。无论是住在楼房,还是住在平房,家家户 户都要把红色的春联贴在门上, 来辞旧迎新,增添节 日的喜庆气氛。 春联,据说起源于桃符。桃符的最初 意是求平安。据古书记载,五代十 国时期,宫廷里就有人在桃符上题写对联了。宋代王安石的诗句—— “千门万 户曈曈 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中的 “新桃” “旧符”指的就是桃符。后来,桃 符便由桃木板变成了纸张。 贴春联这一习俗到了明代开始盛行。据说明太祖朱元璋十分喜欢大户人家 贴的春联,于是想推广,便要求每到春节时,金陵的人家都要将大红春联贴在 门框上。有一户人家因为忙而没来得及贴春联,大年初一的早晨,被微服巡视 的朱元璋看到了。朱元璋得知原因后亲笔题写了一副春联送给这户人家,但这 户人家舍不得贴,把它当成 “限量版”春联珍藏了起来……随着时间的流逝, 春联的内容除了表达新春祝福以外,更融入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之情。 贴春联有讲究,上下联的位置不能贴错。贴春联时,人们可以根据横批的 书写方式来贴上联和下联。如果横批是从右往左书写的,上联就应该贴在右边, 反之则贴在左边。 贴春联,不仅是为了营造喜庆祥和的气氛,更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 往与热爱之情。 点评:小作者对春联的发展过程、贴春联的相关知识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 绍,让读者感受到了浓浓的文化气息。对春联相关故事的讲述,增强了习作的 趣味性;对名句的引 和对贴春联、写春联的学问的讲述,增强了习作的知识 性。 范文二:冬至打年糕 “年糕,年糕,年年高。”冬至打年糕是我们家乡的传统习俗。 冬至前后,村子里到处散发着一股熟悉的味道,是年糕 !打年糕喽 !瞧, 家家户户都像赶庙会似的,或肩扛,或车载,把一袋袋糯米陆续运到村头。大 家把一袋袋糯米倒进碾米机里,碾成糯米粉来做年糕。碾好的糯米粉都被倒进 了一个个小木桶里,白花花、软乎乎的,沾点儿放到嘴里,淡淡的米香中夹着 一丝甜味……糯米全部碾好后,家里人就把木桶拎到蒸年糕的炭炉上,只等糯 米粉熟了就可以做年糕了。每个人的脸都被炉炭映得红扑扑的,看起来很喜庆。 不一会儿,蒸糕师傅喊了一声: “出锅嘞 !”人群立刻开始骚动,小孩子 们更是迫不及待,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热气腾腾的糯米粉被倒入石臼中。 “可以开始了!”话音刚落,好几个身强力壮的年轻人就挽起衣袖,围着石臼, 拿着木槌,一边转一边舂糯米粉。淘气的孩子们也会乘机上前,你敲一下,我 捶一下。可他们一不小心把糯米粉蹭到脸上,就变成了小花脸。 没多久,年糕打好了,婶婶们就拿着菜刀,娴熟地将一大块年糕分成许多 小块的。吃上一 口热乎乎的年糕,香滑软如,谁尝了都会啧啧称赞。切剩的年 糕角就被心灵手巧的奶奶变成了小兔子、小鲤鱼、大元宝……孩子们可喜欢这 些了。 最后,每家都把年糕一块一块整齐地摆在竹席上,再把竹席托举到通风的 竹架子上。等风干后,就能带回家慢慢享 了。 冬至,全村打年糕、吃年糕,品尝的是邻里之间的那份温馨,感受的是乡 里乡亲的那份情谊。 点评:小作者详细介绍了冬至打年糕的习俗,习作按照时间顺序写了打年 糕前的准备工作、打年糕时的情景和年糕出锅后的热闹场面。习作详略得当, 场面描写生动,读来让人如身临其境一般。 范文三:提着酥糖去拜年 我的故乡是鄂东地区的一个小县城,这里没有大城市的繁华,却有着丰富 的地方特产,特别是我们当地的武穴酥糖。每到春节的时候,人们都会提着酥 糖去亲戚家拜年。 提起武穴酥糖,还有一个美丽的民间传说呢 !相传明朝万历年间,武穴有 一位姓董的孝子与母亲相依为命。有一年秋天,母亲突发风寒,卧病在床。因 为家里贫穷,无钱治病抓药,这位孝子很着急,一心想着缓解母亲的病情。情 急之下,他把 自家田里种的芝麻炒熟后,碾成粉末状,然后摇落院中新鲜的桂 花, 甘蔗糖水浸渍,与芝麻末混拌,最后让母亲吃下去。没想到奇迹出现了, 母亲吃了几天后,居然康复了。这位姓董的孝子将这一 良方传给了身边的人, 经历代糕点名师不断改进,后定名为 “酥糖”。这个美丽的传说伴随着武穴酥 糖流传下来,脍炙人 口,家喻户晓。

文档评论(0)

百年树人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一线工作者,省市一线名师,愿意分享优质资源给所有需要的人。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