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王维《竹里馆》语言与意境的错位美.docx

浅谈王维《竹里馆》语言与意境的错位美.docx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谈王维《竹里馆》语言与意境的错位美 古诗 意境的深幽, 语言的含蓄,历来为许多批评家所赏识, 语言的凝练也成为了古代诗歌 的一大特色。 但是三者之间并不是一维的, 语言的凝练、 含蓄与意境的深幽并不在同一维度上递增或者递减。 很多时候,平实的语言更能营造出高雅的意境,如王维 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寥 寥数语却使诗的意境轻灵空悠, 似一幅画境深深映入了读者的心灵。 这种错位的 艺术美使诗歌的美学价值得到了升华, 在这种错位的艺术美中诗人的情感起到了 决定性的作用, 这种情感源于诗人的“直觉”“想像”。 情感使诗歌的意境在平 实的语言中成为了一个完满自足的意象。 诗的开头“独坐幽重里”看似简单, 却内涵丰富,一“独”字表明了诗人当时的处境只是一个人, 没有朋友,没有知己; “独坐”写诗人当时的“生存”状态。表面上这只是一种客观的描述, 但这种客观的物理状态因为处在幽静的竹林这样一个外部环境中, 便使诗的意境笼罩上了一层淡淡的凄凉感。 此时“坐”的 行为使诗人进入了一种精神浸染中,诗人在这一时刻想到了什么 ?远方的朋友 ? 纷扰的尘世 ?还是个人的沉浮 ?都是,而又都不是。诗中“独”修饰“坐”进一步加深了诗人当时心无旁骛万物归一的精神状态。 而这种精神状态的背后却隐含一丝淡淡的愁绪。“独”字的使用也让我们不禁想到了与此相关的“诗句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孤舟菱笠翁,独钓寒江雪”。一种凄凉感不禁笼上心头。“独坐”由一种物理状态上升为了一种精神状态。“幽篁”指深幽的竹林, 是诗人所处的环境。竹林是以“雅”的形象出现在诗里。而“幽”则进一步说明了竹林的清、 静,甚至美的特点。 诗人独自处在这样的环境中,一种神秘感从诗所营造的意境中脱颖而出。 这种神秘的美表明了诗人对隐 居生活的追求。这第一句中,只是一种客观的静态描写,没有动作 ( “坐”在诗中只是一种状态 ) ,而这短短的一行诗却营造了一个静美的图画。在这幅图画中隐含着诗人谈淡的愁绪。 弹琴复长啸。 第二句承接了上一句, 表明诗人的动作。 在这一句中动态的描写比较突出, 弹琴、长啸虽然前后相隔, 但是诗句的整体意境打破了这种线形的 组合,使两个意象同时显现在我们的面前。 这种并置的意象打破了解析式的线形连接,与竹林优雅的环境和谐地统一在了一起, 诗中“复”连接弹琴与长啸, 仿佛有先后之分, 但是两个意象所体现的动作性削弱了“复”的连词性。 在这里诗人的情感并没有过多地依赖分析性文字,而是通过一“啸”的动作表现了出来。“啸”不同于喊叫, 它的特点在于声音的嘶哑悠长, 显然这一嘶哑的长啸打破了竹林的幽静,诗人内心淡淡的愁绪也通过这一动作流露出来。 “啸”是紧随“弹琴”而来的,因此它不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歇斯底里的发泄, 音乐没有完全淹没诗人的情感,它在掩饰诗人情感的同时也成为了诗人情感流露的渠道, 只不过这种渠道被诗歌的整体意境所遮挡。

文档评论(0)

156****686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