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及其主要污染物.pptx

  1. 1、本文档共4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章 大气环境化学;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及其主要污染物;大气的主要成分(体积百分比) 包括: N2(78.08%)、O2(20.95%)、Ar(0.943%)和CO2(0.0314%)。 几种惰性气体: He(5.24×10-4)、Ne(1.81×10-3)、Ke(1.14×10-4)和Xe(8.7×10-6)的含量相对比较高。 水的含量是一个可变化的数值。一般在1~3%。 痕量组分: 如: H2、CH4、CO、SO2、NH3、N2O、NO2、O3等。;90km以下大气层,空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减小,大气主要成分组成比例基本不变,故又称其为均匀层。 近海平面干燥洁净大气组分的含量也称为大气组成的“本底值” ,除去水蒸气和杂质外,其组成如下表:;二、大气层的结构;大气是指包围在地球表面并随着地球旋转的空气层。也称为大气圈或大气层。大气是地球上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的气体环境。 大气层的重要性还在于:(1)吸收了来自太阳和宇宙空间的大部分高能宇宙射线和紫外辐射,是地球生命的保护伞;(2)是地球维持热量平衡的基础,为生物生存创造了一个适宜的温度环境。 由于大气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温度、压力、电离状态等)在垂直方向上有显著的差异,大气层可以分为若干层次。; 地表大气平均压力1atm,相当于1cm2地表承受的空气柱质量1034g;大气质量随高度呈不均匀分布,主要集中在下部。 大气层没有明确的边界,在北极,800km的高空仍少量空气存在。一般认为大气层的厚度约1000km,其质量的75%存在于10km以下;99%在30km以下;100km以上空气质量仅占大气总质量的百万分之一。; 对流层 对流层是大气的最低层,其厚度随纬度和季节而变化。在赤道附近为16~18km,在中纬度地区为10~12km,两极附近为8~9km。夏季较厚,冬季较薄。 ; 对流层的特点: (1)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称为大气垂直递减率,通式如下; 大约每上升100m,温度降0.6℃。 (2)空气密度大。对流层平均厚度为10~12km,仅是大气层厚度的1%,但是大气总质量的3/4以上和几乎所有水汽集中在此层。 (3)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平流层的特点: (1)空气没有对流运动,平流运动占显著优势。 (2)空气比下层 稀薄得多,水汽、尘埃的含量甚微,很少出现天气现象,透明度高。 (3)???高约15~35km范围内,有厚约20km的一层臭氧层,因为臭氧具有吸收太阳短波紫外线的能力,并将吸收的太阳辐射转化为分子内能,故平流层的温度随高度而升高,也防止了地球生命遭受高能辐射的伤害。;从平流层顶到80km高度称为中间层,中间层空气更为稀薄,无水分; 中间层的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在中间层顶,气温达到极低值(约 -100℃); 在约60km的高空,受到阳光照射的中间层的 大气分子开始电离,所以在60~80km之间是均质层转向非均质层的过渡层。; 从80km到约500km称为热层或电离层。这一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迅速增加。据卫星观测,在300km以上,气温达到1000°C以上。 该层大气分子比中间层更加稀薄,受到宇宙射线和阳光紫外线的作用,大部分空气分子都电离成离子和自由电子,所以又称为电离层。由于电离层能够反射无线电波,人类可以利用它进行远距离无线电通讯。 热层内温度很高,昼夜变化很大,热层下部有少量的水分存在,因此偶尔会出现银白并微带青色的夜光云。;热层以上的大气层称为逃逸层。大部分分子发生电离,质子的含量远远超过中性氢原子的含量。 逃逸层空气极为稀薄,密度几乎与太空相同,故又常称为外大气层;空气受地心引力极小,气体及微粒可从这层飞出地球重力场进入太空。 逃逸层的上界在哪里还没有统一,实际上地球大气与星际空间并没有截然的界限。逃逸层的温度随高度增加而略有增加。 ;气压和温度随高度的变化;大气压力随海拔高度变化可用下面的公式描述: ;三、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大气中的含硫化合物主要包括: 氧硫化碳(COS)、二硫化碳、二甲基硫(CH3)2S、硫化氢、二氧化硫、三氧化硫、硫酸、亚硫酸盐和硫酸盐等。 (1)二氧化硫 I.SO2的危害: 刺激性气体,呼吸道危害;植物危害;酸雨 II.SO2的来源与消除: SO2有60%来自煤的燃烧,30%左右来自石油燃烧和炼制过程;有50%会转化形成硫酸或硫酸根,另外50%通过干湿沉降从大气中消除。 III.SO2的浓度特征: 本底浓度一般在0.2~10μL/m3之间,停留时间3~6.5天。;;早晚SO2排放量大,且逆温层低,空气稳定,排放的SO2不易扩散; 影响因素包括:高度、污染源位置与风向、风速、大气稳定度、低层逆温、湍流。;大气中的H2S主要来自天然源。除火山活动产生少量H2S

文档评论(0)

ayangjiayu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