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初中历史会考练习资料.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问答题 初一上册 二、问答题: 1、秦国的商鞅变法: 答:内容:鼓励农民开垦土地;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奖励耕战;建立郡县制。 意义:变法使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 军队战斗力加强, 逐步成为战国后 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最终的统一大业奠定基础。 2 、秦始皇的统一措施(对秦始皇的评价) : 答: (1)、政治上,加强中央专制集权,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 方设立郡县制。 (2 )、经济上,统一度量衡、货币,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的秦国铜钱。 (3 )、文化上,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的文字。 (4 )、军事上,为了抵御匈奴,修筑长城。 3 、秦王朝进行文字、货币、度量衡和车轨的统一,你认为好处在哪儿?秦的统 一相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分力,其进步又在哪儿? 答:好处: 统一文字解决了原先六国文字异形的状况, 便利了国家政令的发布和 民间文化的交流; 统一货币, 将战国后期秦国的圆形方孔钱作为流通的货币, 解 决了携带、流通的困难,方便了经济交流;统一度量衡,解决了各地换算之间的 困难,有利于经济的发展;统一车轨,解决了交通的不便,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 管辖和地区间的联系。 进步: (1)、有利于统一国家的发展。 (2 )、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 (3 )、 有利于加强军事的力量。 (4 )、有利于巩固民族的团结。 4 、汉武帝的巩固统一措施(对汉武帝的评价) : 答:(1)、民族政策:北击匈奴 (卫青和霍去病大败匈奴),河西屯边, 西南开边, 东北拓展,西汉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2 )、经济政策: 废半两钱, 改铸五铢钱。 在关中开凿六辅渠和白渠。 治理黄河。 (3 )、文化政策: “独尊儒术”(董仲舒提出),兴办太学(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 。 5 、六朝时期南方地区得以开发 ,最主要的原因: 答: (1)、南方温暖湿润,土地肥沃,有利于农业发展。 (2 )、由于北方的长期战乱, 造成人口大规模的南迁, 一方面改变南方人少地广 的局面,有利于垦辟荒地; 另一方面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 促进了 经济的发展。 (3 )、经过统治者和老百姓的长期开发。 6 、从六朝经济开发的史实出发,联系当地实际,人口流动和地区交流对社会交 流对经济发展的积极的推动作用有哪些? 答:无论是六朝的经济开发, 还是当今改革开放, 人口流动和地区交流对社会经 济的发展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人口流动和地区交流, 带来了先进生产力和劳 动力,促进闭塞、贫困、落后地区的开发;促进交通道路的畅通;促进先进技术 的推广;促进先进文化的传播;促进新兴城镇的兴起和繁荣。 (再举例) 7 、你是如何理解孟子: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含义?举出我 国历史上体现这种浩然之气的事例?当今社会我们如何提倡这种浩然正气? 答: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无论发生什么变化,做人的基本准则是不能变的,这就 是这句话的含义。它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气节。举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 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司马迁忍辱负重著《史记》 ,文天祥正气歌,岳飞抗金。 当今社会,仍有很多意志薄弱的人,经不起金钱和物质的利诱,成为腐败分子。 社会大力宣传这方面的素材, 鞭挞不良风气, 形成一股正气, 使浩然之气发扬光 大;个人应加强做人准则、品行素养、道德情操等方面的提高,使浩然之气蔚然 成风。 8 、司马迁有句名言: “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 或轻于鸿毛。 用之所趋异也。” 对照他和屈原的经历和成就, 你如何看待这句话?我们可以从中领悟出哪些人生 道理? 答:司马迁忍辱负重,为了成就《史记》 ;屈原愤而投江,为了表达对楚国的忠 贞。一生一死,虽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但他们都是为了理想和抱

文档评论(0)

wcs5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