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油田重要历史事件(很全大家可以了解一下油田的发展史).pdfVIP

青海油田重要历史事件(很全大家可以了解一下油田的发展史).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青海油田重要历史事件 发现油砂山 柴达木,号称聚宝盆,是中国版图上一块古老而又神奇的地 方。近代史上,她吸引着无数探险家和地质家们神往,法国人古柏察、 俄国人普尔热瓦尔斯基、瑞典人斯文.海定、中国地质学家孙建 初……。 20 世纪 40 年代,国民党政府提出开发柴达木 口号,在盆地设 置屯垦开发机构,并策划修建了一条青-新简易公路。1945 年,国民 党政府西北工业研究所和西北地质调查所提出建议,组建考察队进入 柴达木盆地进行矿产资源调查。1947 年,国民党政府拨款 1.9 亿元 (折合 1980 年人民币约4.19 万元),抽调西北工业研究分所、西北地 质调查分所、西北石油地质勘探 人员组成甘青新边区及柴达木盆 地工矿资源科学考察队,于当年 5 月底从兰州出发,经河西走廊到 敦煌,骑骆驼、马匹,沿党河横穿祁连山到达柴达木盆地。前后用了半 年多的时间,对柴达木盆地的植被、水文、地质、矿藏等进行了比较详 细的考察。 12 月中旬,测量工程师周宗浚、地质专家关佐蜀等考察队员来到 柴达木盆地西部红柳泉一带,听修筑青-新公路的民工说,有人曾在 红柳泉东面的山坡下拣到一种黑色石块,用火可以点着。沿着线索考 察,终于在红柳泉以东 15 公里处发现了露出地面 150 多米厚的油沙 岩石。大家十分惊喜,冒着零下 30℃的严寒,在现场工作了三天,测 绘了露出地面的油沙岩石地形图、地质构造图、横切剖面图等,测量 工程师周宗浚在实测图上将此地命名为油砂山。考察结束后,关佐 蜀、周宗浚分别撰写上报了《青海柴达木盆地西部红柳泉油田地质初 报》和《青海柴达木盆地扎哈油田简报》,并附上了油砂山的地形图、 地质构造图、横切剖面图等资料,提出了《对于开发柴达木之建议》。 但是,由于当时战事吃紧,国民党政府无瑕顾及此事,柴达木盆地的 石油勘探开发被搁置下来。油砂山,从此开始出现在祖国的矿产资源 分布图上,成为柴达木盆地石油宝藏的标志,石油勘探工作者神往的 地方。 初探柴达木 新中国成立以后,百费待兴,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急需石油。 1954 年 3 月,国家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在西安召开全国第 五次石油勘探工作会议,根据当时掌握的国民党政府在柴达木盆地西 部发现的石油资源情况,决定派遣石油地质队伍进入柴达木盆地进行 地质调查。4 月份下旬,一支由 480 多人、6 个地质小队、1 个重磁力 队、一个三角测量队、一个手摇钻井队组成的柴达木地质大队,在大 队长郝清江和地质师张维亚等同志的带领下,由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 个骑兵连护送,从西安出发,途经兰州、玉门、敦煌、阿克塞,沿若羌 古道,过拉配泉,穿索尔库里,跨戈壁,趟沙漠,边修路,边推车,餐风 露宿,艰难地行走了十多天,终于从金鸿山口翻越阿尔金山,到达柴 达木盆地西部的红柳泉地区。 柴达木石油初探十分艰苦。地质勘探队员在野外工作、生活,最 大的困难是缺水。队上几十个人的工作、生活用水,全靠几匹骆驼,每 五六天送一次。正常情况下,每人每天只发一茶缸水。早晨用一口水 漱口,其余用来洗脸。洗完脸,再把毛巾里的水挤入脸盆,放在一边沉 淀,晚上收工回来再用沉淀过的水洗脸、洗脚。每天在野外勘探测量, 来回走十多公里路,经常爬山越岭,袜子上的脚汗很多,但没有水洗。 于是,有人发明了一种干洗法,在吃午饭休息的时候,将袜子埋在 被太阳晒烫了的沙子里,让热沙子吸干脚汗,然后搓掉沙子,再把袜 子穿上。身上衬衣就没有办法了,只能任其让汗水浸湿了又干,干了 再被浸湿,最后硬的象一块帆布。平时,地质队员最怕在野外迷路,随 身带的水喝完了,要用骆驼和自己的尿来维持生命。地质队在野外吃 不上新鲜蔬菜,每顿饭基本上都是黄花、木耳、海带、粉条。为了搬家 方便,几个人住一顶三角帐篷,每人配备一床被子和一条皮褥子,都 在地上睡觉。睡觉时,最难过的是夏天的中午和冬天的晚上。夏天中 午,帐篷外太阳烤的你流油,帐篷里闷的你汗流浃背,透不过气来。冬 天晚上,单帐篷挡不住严寒,早上起床,被窝里凉飕飕的,被头、帽檐 全是哈气结的白霜。要是遇到刮风下雪就更惨了,几个人龟缩在一 起,下面铺两床被子,上面盖两床被子,身上穿着棉衣棉裤,头上戴着 狗皮帽子,半卧半靠一直熬到天亮。有时,夜里会突然刮起八九级大 风,狂风裹着沙尘滚滚而来,把帐篷掀的老远。大家从梦中惊醒,一部 分人去追帐篷,一部分人去拣被风刮得四散的衣服和用品。等到风势 减弱,大家把帐篷和衣物找回来,天也快亮了。可回头一看,被子和褥 子全被埋在沙土里。

文档评论(0)

xina17112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