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 第二部分 阅读专题二 议论文阅读.ppt

中考语文 第二部分 阅读专题二 议论文阅读.ppt

  1. 1、本文档共6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部分 阅读 专题二 议论文阅读 ;课时讲解一 考点1 议论文的结构层次 考点2 内容理解与概括 考点3 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考点4 提取并概括论点 考点5 概括或补写论据 课时讲解二 考点6 分析句段作用 考点7 品味议论文语言;常考考点分课时突破;1. 下列对文章结构层次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 ①②③/④⑤/⑥  B. ①/②③④⑤/⑥ C. ①/②③/④⑤⑥ D. ①②/③④⑤/⑥ 【思路归纳】答题时要先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了解各段大意及与中心论点的关系,然后再具体分析,正确划分层次。第①段首先提出“我”佩服“古印度学者的态度”,“景仰欧洲中古学者的精神”是总说;;②③④⑤段是分别具体论述了“古印度学者的态度”“欧洲中古学者的精神”;第⑥段是总结全文,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通过分析可知,本文是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来论证学者的态度与精神。据此划分文章结构即可。 【答案及评分】(4分)B(共4分) 【变式提问】(1)本文的论证结构是怎样的?;(2)选文第×段与×段能不能调换顺序?为什么? (3)选文第×段与××的关系是什么?有什么作用?;议论文的一般结构形式是:引论——本论——结论(就是一般的“总分总”形式),体现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可以说一般都是三层式。要具体分析其结构层次,需抓住文章的显性标志和隐性标志。(具体的知识可见P97“议论文的结构”);(1)显性标志: ①起到分层作用的词句,如关联词语、顺序词语、时间词语、空间词语和重复使用的某个词语或语段、过渡句等,这些既是层次转换的标志,又是文章组合的手段。 如:本题文章中第②③段句首同时出现的“古印度”,第④⑤段同时出现在句首的“欧洲中古”,第⑥段句首出现的“总之”,就可作为划分文章结构层次的标志。;②标点符号,如问号、分号、引号等往往表明文章的段落层次及其关系。 (2)隐性标志:指文章层与层之间的意义联系、转换和过渡。 此外,表述议论文的论证思路时,注意需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起承转合关系的词语;做这类题目,尤其要注意开头结尾的表述;概括层意时,注意运用能显示议论文特征的词语来概括。如“分析”“论证”“证明”“提出”“揭示”等。;2. 从第③段画线句子看,如果辩论失败,中国学者会有哪些“常态”?(4分) 【思路归纳】根据画线句可知古印度学者如果辩论失败的常态是“决不作强辩,决不作遁词,更没有无理的谩骂,话出题外。另生枝词的现象”,而中国学者的态度与此刚好相反,再由第③段最后一句话,“我希望中国的新学者也有这种态度”可知中国学者没有古印度学者的这种态度。所以作者才提出“希望;中国学者也有这种态度”,那么中国学者的常态就是做强辩,做遁词、做无理的谩骂、话出题外,另生枝词。 【答案及评分】(4分)作强辩,作遁词,作无理的谩骂,话出题外,另生枝词。(共4分。意思对即可) 【变式提问】(1)简要概括选文第×~×段的内容。 (2)……的原因是什么? (3)如何理解……。;【实战链接】见本书P103《成为你自己》第3题、《儒雅之风》第2题;P104《宁静是有“地力”的土壤》第4题;P106《不完满才是人生》第2题。;议论文中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结合文章的整体结构和具体的语言环境综合理解,充分利用该句、词、段在文中的位置,结合文章的中心论点来理解。不要孤立地将该句、词、段放在它所在的范围内进行理解。 这类题型主要有对段落局部意思的理解,对;全文观点态度的把握,对关键性词语意义的理解等。对段落局部意义的理解,要结合该段的分论点来进行;对全文观点态度的把握,要结合文章结构、中心论点来进行;对关键性词语意义的理解,要结合该词所在的语言环境来进行,如左边2题。;3. 第⑤段谈欧洲中古学者的精神时,提到“中国学者”有什么作用?请加以分析。(6分) 【思路归纳】文章第⑤段重点论证的是“欧洲中古学者的精神”,“他们那为着真理,牺牲生命时所受的痛苦”是令人敬佩的,但是此处却提到了中国学者“很觉得不值得”,这就把欧洲中古学者与中国学者形成鲜明的对比,由此可判断这是对比论证,判断出论证方法,题目就变得简单了,即是分析对比论证的作用。对比论证一般都是为了突出强调,结合第⑤段;内容来分析,是为了突出中国学者缺失了一些欧洲中古学者拥有的精神。据此概括即可。 【答案及评分】(6分)提到“中国学者”,是和欧洲中古学者进行对比,突出欧洲中古学者“宁愿牺牲性命,不愿牺牲真理”的精神,暗示了“中国学者”身上缺失这种牺牲精神。 (共6分。意思对即可) 【变式提问】(1)文章第×段(或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或好处)?;【实战链接】见本书P103《儒雅之风》第3题;P104《宁静是有“地力”的土壤》第3题;

文档评论(0)

浪漫唯美-文档菜鸟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