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师的诗意情怀──刍议沈荣均的诗歌创作.docx

乡村教师的诗意情怀──刍议沈荣均的诗歌创作.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当今诗坛的态势让人感到有些困惑。一方面,诗人越来越多,好诗却越来越少,就总体 创作而言虽然算不上低迷,却再也没有出现过曾经有过的辉煌。另一方面,诗评家们总是要 求世纪末的诗坛出大师、诗人出杰作,仿佛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一样。一些出版社也推波助 澜,各种各样的诗集诗丛出了一部又一部,大有为二十世纪中国新诗作总结的意味。这实在 难为了不少诗人。便有一些耐不住寂寞者,他们远离了诗歌创作的基本规律,不是听命于自 己内心的律令,而是屈膝俯就某些理论的引导,用生涩的诗句去追求所谓深刻的思想,用谵 妄的言辞去探索所谓玄奥的哲学,写下了许多让读者不知所云的东西。好在沈荣均没有身陷 其中,不仅不追风逐流,反能于熙攘的诗潮中潜心开辟自己的航道,表现出一个真诗人特立 独行的可贵精神。 从题材选择的角度来说,沈荣均无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乡土诗人。在今天这个市声汹汹 名利滔滔的时代来谈论乡土诗和乡土诗人,显然不合时宜。然而,作为一种怀恋乡土旧事、 崇尚淳朴民风、讴歌善良人性的诗歌品类,乡土诗古今中外都曾有过优秀的代表人物,都曾 有过光耀诗坛的代表作品。 特别是随着物质文明的日趋发达, 面对喧嚣的浮世和横流的物欲, 谁没有感受到心灵被污染的阵阵疼痛?谁没有向往过回归到那充满人性人情的乡村家园,以 使自己漂泊的灵魂有所皈依?追求精神自由、渴望返朴归真的诗人们,其传统的恋土恋乡情 结,似乎就更为凝重而深切。身为乡村中学教师的沈荣均,自然也是如此。和绝大多数乡土 诗人一样,他也在自己的作品中或赞美生养自己的土地,或称颂哺育自己的父老乡亲,写景 清新、健美、质朴,抒情委婉、细腻、柔美,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不过,沈荣均的创作 与其他乡土诗人也有不同之处,那就是他没有拘囿于乡村物事的琐屑零碎,其笔触穿越了乡 村题材的表象,深深融入了诗人自身独特的文化思考和生命体验。比如《白露,秋水深处的 妹子》一一 如今,都市的秋天流行浮躁 你的形容总被我蜗居的小城 肆意铺张、歪曲或者盗版 譬如,道旁的落叶也变换起时髦的色调 东施效颦地学你的秋色 譬如,园菊们也到闹市上占道篼售 随处可见她们头簪矫揉造作的露意 迎合我们每况愈下的趣味 很显然,这首写二十四节气之一白露的农事诗,不仅有乡村生活的具体感受,更有诗人 深层次的思虑与感悟,在极具张力的诗意结构中表达出丰厚的人生意蕴,引领我们在尘世的 暗道中去寻觅那些已然失落而又弥足珍贵的最原真的因素,因为它包含着滋养我们成长至今 的最人性的营养: 白露,我乡下的妹子 /秋水深处, 我看见一挂秋霜 /秋霜深处, 我看见一壶 母亲的冰心 /她的光芒绵绵苍苍 / 繁衍一千次洞穿一万年 / 这又岂是一般的高度与深度所能企 及? 近年来,沈荣均的诗作都呈现出这样一种趋向:乡村生活中的日常物象或事件,在他的 笔下都不仅仅是单纯的日常物事的本来面目,而是衍化为一种情感的载体或理念的象征。当 然,这情感和理念都充满了诗美的灵性。这显然是诗人非常自觉的一种美学追求。有了这样 的追求,沈荣均就逐渐完成了由讴歌故乡的山川草木,到抒发那挥之不去的恋乡情结,再到 追寻人类共同的记忆经验和精神家园的演进,历史文化意蕴也日趋丰厚。比如《雪落无声》 星形 雪色 暗香 / 这些事物与昙花的盛开有关 / 与流星的飞翔有关 / 它们源于骨子里的美丽 / 即便不经意地拥有一次 /也会感动得叫人流泪 / 今夜,雪落无声 / 透过雪色的表象, 我看 见/花朵的力量正一寸寸拱开/寒冷和夜色”;又如《离离原上草》—— 生存和死亡 原上永恒的两种色彩 还将覆盖多久 而你,原上的众草呵 又被什么一千次地送回四季 仰望无垠的苍茫和旷寂 且仰望一生坚守一生 生命的轮回始终叫人感动 就像黄叶和落红訇然仆地 那种让人难以承受之轻 让人不止一次地怀想你 原上离离的离而又离的野草呵 凭借骨子里的一脉坚毅 总能将第一缕春风及时把握 在这样的诗句中,我们见到的不是廉价的对乡村生活的肤浅歌颂,而是诗人面对命运挑 战时坦然抗争的诗性呈现。它们既是诗人个我情感的真切流露,也与无数先哲贤人千百年来 修复人类记忆重塑文化精神的传统一脉相承。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沈荣均对诗歌内蕴与深度的 努力追求,而这追求与生涩和谵妄无缘,它是抒情的审美的,既切近生活的原生态,又超越 其上,暗含着某种理想的文化期待,其真诚自然的阔大境界足以让人驻足流连。 也许,沈荣均正是在这样的追求中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艺术个性:一方面,他自觉地 将自己的创作定位于乡村题材,字里行间也不乏对乡村生活的眷恋和憧憬;一方面,他又有 意识地把自己的目光掠过了乡村物事的种种具象,进而去审视其间所可能包孕的更深层次的 文化内涵和人生底蕴。即便是在直接抒写自己教师生涯的作品中,沈荣均也超越了琐屑的意 象与芜杂的感觉,充满了深刻而独有的生命体验和诗意顿悟: 我的学校

文档评论(0)

136****378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