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哲学家生死观漫谈.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 专题三:中西哲学家生死观漫谈 “生”与“死”,是摆在我们每个人的面前必需思考的问题, 也许有的人说, 我从来就没有想过生与死, 每天都是这样快快乐乐的生活, 生与死与我无涉。 其 实,这是一种没有经过深入思考的人生态度。 人们对于生与死的认知和态度, 是 左右其精神生活品质的重要一环。 人若从求发展的观点去看生命的历程, 显然只 能看到其中的一面,而且很容易变得急功近利,它既不完整而又偏颇。相反,如 果从死亡的角度来看人生,则又显得虚无空寂。事实上,人在求生的历程当中, 同时逐渐归结于死亡, 死亡应该成为庄严人生的一个部分。 因此,人必须认清生 与死的完整意义, 要在两者之间树立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而且随着科技文明的飞 速发展以及老龄化社会的到来, 人类的精神安顿和终极关怀的问题越来越得到了 突显。 21 世纪人们对于生命和死亡的意义问题的探讨也会变得越来越迫切。我 们这一专题就是通过对古今中西哲人对生死问题的探讨, 希望通过他们的生死观 来给我们一点启示, 帮助我们从哲学的角度来思考应该如何看待生死问题, 应该 如何来看待人生 , 尊重生命。 一、中国古代哲学家的生死观 (一)儒家生死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儒家思想占有显赫的地位, 而儒家对生死问题的探索也 是思想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儒家将生死矛盾落实到有限的人生之中加以阐 释,体现了儒家重视现实的俗世生活、强调德性人生的思想特征。 1、孔子 “朝闻道,夕可死矣”(《论语?里仁》) 季路问事鬼,子曰: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 “敢问死”曰: “未知生, 焉知死”(《论语?先进》) “厩焚,子退朝。日:‘伤人乎?’不问马。《论语?乡党》 “未知生、焉知死”这句话,道出了孔子的生死态度,即“生”是当下首要 要解决的事情,生的问题弄不清楚,就不要忙着考虑死的问题。在孔子那里,在 “生”和“死”的关系中,显然“生”被置于更加优先的地位;进一步,相比较 “普通之生”而言,儒家更看重的是“崇高之生”,即以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所 以孔子的“杀身成仁”通过“生”和“死”的冲突集中凸现了人生的崇高性。而 这个“崇高之生” 怎么体现呢?体现在对于国家社会家庭的责任之中。 总而言之, 比较注重个人同他人、 同社会的关系来规定死亡的意义和价值, 比较注重死亡的 社会性。 但是孔子的生死观也有他的片面性。“未知生、焉知死”虽然是一种 重生轻死的现实的人生态度,提示我们把全部时间和精力都集中在生的问题上, 专注于有限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问题, 这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但是,孔子在重视 生的问题的同时, 忽略了对死的关注。 人生的意义问题要求我们对整个人生整体 的透视与思考,而人生的终结是死亡, 它以死为生命的界限, 正是因为生命有限, 我们才会觉得生命的可贵。 2、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 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 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 “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意 思是说,天下政治清明,则道得以实行;天下政治黑暗,不惜为道而死;还没有 听说过为了个人而牺牲正义事业的。 孟子与孔子的相同:“舍生取义”:更加看重生的价值和意义。不同之处: 孟子强调“舍生取义”比较注重生存主体的自由选择,比较注重死亡的个体性, 并且更加突出了生命的理想特征。 在孟子看来,活命虽然很好, 但是活命不应该 成为人生的第一目的, 苟且偷生是豪无价值和遭人唾弃的, 人应当有远大的理想。 综上所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八个字充分表达了儒家安身立命的根本 精神。所以,个人的死后不朽与否,根本不在儒家考虑的范围内。儒家的人不怕 死,是因为他们认为有比自己的生死更为重要的是, 就是你的一生是不是履行了 对家庭和对社会的责任。 所以,在儒家那里基本上不谈来生和宗教里面的彼岸世 界。当一个人每天都在忙着履行自己对社会对他们的责任时, 哪还有时间去考虑 来世的事情。 不像基督教, 寄希望于来世来实现生命的永恒, 儒家考虑的不是如 何使自己的肉体生命永恒(这一点是通过婚育来实现的,所以儒家讲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更为追求自己的精神生命的永恒, 即是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所谓 “社 会三不朽”而已,亦即“立言、立功、立德”。 (二)道家的生死观 道家对待生死的态度, 是许多文人墨客、 或者说是很多知识分子很欣赏的态 度。经常会有人说道家是中国隐逸文化的根源。 为什么说知识分子会比较喜欢道 家呢?人生活在这个世界当中, 总是会受到各种各样的约束, 既然我们的有形身 体总是在各种约束中, 我们摆脱不了周围环境对我们的束缚, 但是,

文档评论(0)

jinxueto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