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第二课时教学设计.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河中石兽》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复述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 学生对三个人物的行为及其 后果进行归纳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学会用联系发展的眼光认识 事物、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学会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认识事物、解决问题。 2.教学难点:通过人物的行为分析人物性格。 教学过程 一、 设置情境,激趣导入 上节课咱们一起学习了《河中石兽》一文,大家一定能够流利地朗读, 甚至有的同学已经能够背出来,下面咱们就一起齐读一遍课文,有能力 的同学可以背诵。 二、 出示目标,明确目的 大家的声音很洪亮, 字音准确, 富有节奏, 大家上节课一定学习得非常认 真,上节课我们解决了课下注释, 疏通了文意, 这一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课 文内容,首先来看这节课我们的目标是什么: 1. 复述课文 2. 比较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寻找石狮的位置、理由及结果 3. 谈一谈这个故事说明的道理 三、 出示问题,引导自学 1、下面,我们就闯过第一关,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篇 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要求:a语言简洁,条理清晰 b 明确时间、地点、人物、主要事件 c 态度大方、口齿清晰 (预设:一个庙口的石兽,掉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寻找石兽的事。 ) 2、寻找石兽的过程几经波折, 为了能够清楚明了的理清这个过程, 老师 做了一个表格,请大家默读课文,并比较文中的寺僧、讲学家、老河兵 寻找石狮的位置、理由及结果,完成表格。 (1) 寺僧以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支了,划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 多里,没有找着。 (2) 讲学家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石头埋没有在沙里一定会 渐渐地沉下去,越来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 (3) 老河兵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溃走石头,水的反 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沙成为洞穴,渐渐地越冲越深, 深到石头一磁的时候,石头就会倒在这个洞穴中。像这样再冲,石头再 转,一直转不停止,石头就反而逆流而上。所以应该到上游去找。 ( 4) 寺僧按照水冲物的常物,认为要到下游找,结果找不到:讲学家 按照石重沙松的道理,到地下去找,肯定也找不到;老河兵能够根据他 几十年的实际经验,到上游找,结果找到了。 四、 展示交流,精简点拨 通过这个表格,咱们可以更加清晰的比较出三种不同的方法的差别,这三 种方法看似都有一定的道理, 尤其是讲学家,“众服为确论”,可是还是失败了, 下面就请大家小组合作,探究一下: 1. 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其他二人的方法没有找到石兽?体现了人 物怎样的性格? 寺僧:只考虑到了流水,没有考虑到石兽、泥沙的关系 讲学家: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老河兵: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2. 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 可据理臆断欤?”(议论) (这句话,既是对讲学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的辛辣嘲讽,又 以反问的方式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 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 的规律。以议论的方式,点明主题)评价小结 本文通过寻找掉在河里的石兽的故事,说明了任何事都不能根据主观推 理,实践出真知。 五、 课堂小结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 二,不能仅根据自己一知半解做出推想,而要根据实践情况做出判断。 六、 作业 课下搜集“但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小故事 七、板书 寺僧: 考虑不周、盲目行动 r 讲学家:空谈事理,据理臆断 知其一,并知其二 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 J

文档评论(0)

136****378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