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规格为A4纸或A3纸折叠)
一、实验目的
1、分析周期矩形脉冲信号的频谱,了解周期矩形脉冲信号谐波分量的构成。
2、掌握用傅里叶级数对周期矩形脉冲信号进行谐波分析的方法。
3、观察周期矩形信号分解出的各谐波分量可以通过叠加合成出原矩形脉冲信号。
二、实验原理
1. 信号的频谱
信号的时间特性和频率特性是对信号的两种不同的描述方式。根据傅里叶级数原理,任意一个时域的周期信号,只要满足狄利克莱(Dirichlet)条件,就可以将其展开成三角形式或指数形式的傅里叶级数。对于一个周期为T的时域周期信号,可以用三角形式的傅里叶级数求出它的各次分量,在区间内表示为
即将信号分解成直流分量及许多余弦分量和正弦分量,研究其频谱分布情况。
图3-1 信号的时域特性和频域特性
图3-1来形象地表示。其中图3-1(a)是信号在幅度--时间--频率三维坐标系统中的图形;图3-1(b)是信号在幅度--时间坐标系统中的图形即波形图;把周期信号分解得到的各次谐波分量按频率的高低排列,就可以得到频谱图。反映各频率分量幅度的频谱称为振幅频谱。图3-1(c)是信号在幅度--频率坐标系统中的图形即振幅频谱图。在本实验中只研究信号振幅频谱。
2. 周期矩形信号的傅里叶级数
一个周期为的周期矩形信号在一个周期内的定义为, 如图下图3-2所示,一个周期内从幅值为1,其余为0。
图3-2 周期矩形信号
由傅里叶级数展开式可知,方波信号傅里叶级数系数为:
;
则该周期信号的三角形式的傅里叶级数的形式可以表示为:
若? =T0/2,则有
可以看出各频率分量中,直流分量为A/2;偶次谐波分量为零;各奇次谐波分量比值为。
图3-3 周期矩形信号
当占空比为0.5时候的方波,即时
可以看出方波各频率分量中,直流分量为0.5;偶次谐波分量为零;各奇次谐波分量比值为。
3. 周期矩形信号的合成吉伯斯现象(Gibbs)
合成方波信号与原信号的误差取决于傅里叶级数的项数。合成波形所包含的谐波分量越多,它越逼近原方波信号,但是间断点除外。用有限项傅里叶级数表示有间断点的信号时,在间断点附近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振荡和超量。超量的幅度不会随所取项数的增加而减小。只是随着项数的增多,振荡频率变高,并向间断点处压缩,从而使它所占有的能量减少。这种现象称为吉伯斯现象。
三、实验内容及步骤
1.周期矩形信号的频谱分析
已知周期矩形脉冲f(t),设幅度A=1,宽度为i,周期为T,将其展开为傅里叶级数,研究周期矩形的宽度i和周期T变化时,对其频谱的影响。(i=1/T=10;i=1/T=5;i=2/T=10)
2.周期矩形信号的分解
参考下面程序,将频率为50Hz幅值为3的周期矩形信号进行分解,给出前5项谐波,并在不同坐标系和同一坐标系下绘制各次谐波波形。
3.周期矩形信号的合成
对书中P220的例4-33题进行仿真,利用MATLAB 编程实现其各次谐波的叠加,观察N值改变时合成波形的变化,并验证Gibbs 现象。
四、实验报告要求
1、简述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
2、编程实现实验内容要求附上源代码及运行结果图示。
3、总结实验中的主要结论、收获和体会。
五、实验结果
1.周期矩形信号的频谱分析
已知周期矩形脉冲f(t),设幅度A=1,宽度为i,周期为T,将其展开为傅里叶级数,研究周期矩形的宽度i和周期T变化时,对其频谱的影响。(i=1/T=10;i=1/T=5;i=2/T=10)
代码:
close all
clc
tau=1;
T=10;
w1=(-8*pi):(2*pi/T):(8*pi);
fn=tau*sinc(w1/pi*tau/2);%sinc t=sin(pi*t)/pi*t(t不等于0);(t=0) sinc t=1;
subplot(3,1,1);
stem(w1,fn);
grid;
title(tau=1,T=10);
axis([-25 25 -0.5 2]);
tau=1;
T=5;
w2=(-8*pi):(2*pi/T):(8*pi);
fn=tau*sinc(w2/pi*tau/2);%sinc t=sin(pi*t)/pi*t(t不等于0);(t=0) sinc t=1;
subplot(3,1,2);
stem(w2,fn);
grid;
title(tau=1,T=5);
axis([-25 25 -0.5 2]);
tau=2;
T=10;
w3=(-8*pi):(2*pi/T):(8*pi);
fn=tau*sinc(w3/pi*tau/2);%sinc t=sin(pi*t)/pi*t(t不等于0);(t=0) s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