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诗同志事迹材料.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附件: 王学诗同志事迹材料 四十年:大山里的铿锵承诺 ——记山西省永和县“百姓医生”王学诗 40 年,没有人能说清他在山里走了多少路,只知道他每走 一处,就把充满爱心的种子,洒在那里,在老百姓的心里开出希 望之花; 40 年,没有人能算清他为多少百姓诊过脉,只知道他像 晨的太阳,总会把健康映满山民的笑脸; 40 年,没有人能数清他得到过多少表彰和荣誉,只知道他 用崇高的医德践行了一个共产党员的伟大誓言,唱响了一曲曲动 人的赞歌; …… 1984 年,他带领 18 名职工,在 9 孔旧窑洞中,打造了“百姓 医院”; 1996 年,“百姓医院”的年业务收入超过当地所有医院; 2005 年,“百姓医院”创造了年接诊人次超过全县总人口数的 纪录; …… 在一孔旧窑洞里,一位身着白大褂的老人被十多个农民围着, 老人正在为患者诊脉,脸上总是慈爱的笑,声音总是亲切温暖。 他就是山西省永和县中医院院长,被山民爱戴和敬仰的“百 姓医生”王学诗,挂着“门诊科室”的这孔旧窑洞就是王院长的办公 室。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黄河在这片土地上千年不息地奔流而过,群山在这片土地上 静默无言地逶迤。从出发地到目的地 200 多公里的路程,却因为 没有一条成型的公路,我换乘了两次车,一路颠簸,用了 7 个小 时,终于踏上这片土地,“百姓医生”王学诗坚守了 40 年的贫困阵 地——永和县。 永和县地处山西省临汾西北端的吕梁山南麓,与陕西交界, 是国家扶贫开发的工作重点县,红军东征曾使小县闻名天下。全 县有 6.2 万人口,自然条件差,经济、文化落后,以穷出名,财政 收入全省倒数第一。 “虽然这里贫困,但大山给了我很多难忘的‘第一次’,大山锻 炼我成长,所以我要报答这片土地!” 1967 年,21 岁的王学诗从山西省中医学校毕业,响应毛主 席提出的“6·26”指示(把医疗工作重点放到农村去) ,年轻的王学诗 带着创业的激情,走进大山。 王学诗家住襄汾县陶寺乡安李村,一马平川的好地方。去山 区前,他做好了吃苦的准备,但永和的贫困,还是让他大吃一惊。 当时的永和县只有 4 万人,散布在 1200 多平方公里的山沟 沟里,“从一个村到另一个村得走一二十里”。因为穷,当地老百 姓习惯一天两餐,这常使王学诗感到饥肠辘辘,没有力气“翻山 越岭”,时常想念亲人,想念家,刚到永和县的他心里不免有点 后悔。然而,在大山里的第一次出诊,就改变了他的想法。 那是 1967 年的冬天,飘着雪花,他推着自行车连夜走了 10 公里山路赶到城关镇北庄村,给一个小孩子治好了发烧。清晨, 正要返回的时候,村里一个患风湿性心脏病的妇女病发,很严重, 王学诗让几个村民赶紧把病人送往县医院,他急忙骑着车子往山 下赶,准备氧气。那时候县医院条件差,要提前去工厂里借电焊 氧。下山的一路上他记不得摔了多少跤,只记得在零下摄氏几度 的天气里,满头是汗。 一切都准备好了,王学诗左等右等,也没有等到病人。再次 返回去,听到失去母亲的孩子哇哇的哭声,原来病人“抬到半路 就咽了气”。丈夫无奈地说,“没有钱,把病耽搁了”。 这个未被及时救治的病人深深地触动了王学诗,“百姓没有钱 看不起病,我感到很痛心,更感到内疚,作为一名大夫,面对生 命岌岌可危的病人,却束手无策。从那个时候起,我就觉得这个 地方需要咱,永和人民需要咱,咱必须留下。” 经历了第一次在大山出诊,神圣的使命感和深深的责任感填 满了王学诗原本孤独、凄凉的心。以后的三年下乡期间,他每年 都报名参加县医院组织的“农村医疗队”,住农家炕,吃百家饭,“一 天翻山越岭走一百多里山路很平常”。 三年内,王学诗靠着自己坚强的毅力,用“一根针,一把草”, 跑遍了永和的千沟万壑、村村寨寨,收集了民间单方验方,学到 了很多知识,和农民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大山里也成了小 有名气的医生。 至今王学诗还记得在大山里度过的第一个春节。1970 年腊 月二十八,又是一个大雪飘飞的冬天,王学诗拎着早就准备好的 年货,在去车站的路上,遇到白家山村的村民,请他出急诊。看 着焦急的村民,王学诗放下年货,背起药箱,跟随来人,深一脚 浅一脚地踩着

文档评论(0)

LF2019080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