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人眼中的“文潜体”.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宋代文人眼中的“文潜体” 摘要:苏轼认为张耒诗文“气韵雄拔、疏通秀朗” ,突出体现了苏门文人群体对君子风度的重视。南宋文人努力 将张耒诗作为一种诗歌写作范式,体现了他们对前辈诗学资源的有效接受。吕本中从指导诗歌写作的角度出发,充分认识到张耒诗“自然奇逸”的特点,可以有效地补救诗坛艰涩瘦硬之弊。此后的杨万里接续了吕本中的探索,也将张耒诗视为一种可资效法的写作范式。对张耒诗的评价或接受,不仅对其典范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更体现了南宋诗坛的风尚和走向。 关键词:宋代诗学;张耒诗;文潜体;范式 中图分类号: I206.2 文献标识码: A DOI : 10.3963/j.issn2015.05.036 张耒( 1054-1114)是北宋中后期重要的文学家, “苏门 四学士”之一。张耒的诗歌,虽不及苏轼诗的众体兼备、汪 洋恣肆,也不像黄庭坚的诗那样具有开宗立派的影响力,却 能在苏门文人圈中自具面目――自然奇逸、平易圆妥,体制 敷腴、疏通秀朗。正因为张耒诗歌的独特性,南宋文人自觉 或不自觉地将其诗作为一种范式。吕本中从指导诗歌写作的 角度出发,充分认识到张耒诗之“自然奇逸”的特点,可以 有效地补救诗坛艰涩瘦硬之弊。此后的杨万里接续了吕本中的探索,也将张耒诗视为一种可资效法的诗歌写作范式。这一路径证明了该取法和接受不仅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还影响了南宋诗歌的发展进程。本文以南宋文人对张耒诗的接受为中心,意在探讨南宋人对诗学资源进行整合利用时,从哪些方面予以接受,并如何影响了南宋诗歌的进程。 一 苏轼曾多次评及张耒文章,比如熙宁八年(公元 1075 年),正知密州任的苏轼在写给张耒的信中,指出张耒文章 酷似苏辙, 有“汪洋澹泊, 有一唱三叹之声, 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 [1]1427 的特色、价值。苏轼之所以有此评价,主要因为张耒已追随苏辙四年之久,耳濡目染,连文风也酷 似苏辙。据《宋史 ?张耒传》,熙宁四年(公元 1071 年) 18 岁的张耒在陈州游学,深得学官苏辙的赏识。由苏辙举荐, 熙宁八年张耒才拜到苏轼门下。 张耒成为苏轼门生后,苏轼对其知之甚深,随着苏门核心成员的稳定化,苏轼多次评述以黄庭坚、晁补之、张耒、秦观为核心的文学同盟的道德及文学宗尚。元丰五年(公元 1082 年)谪居黄州的苏轼,在《答李昭 ?^书》中说道: “轼 蒙庇粗遣,每念处世穷困,所向辄值墙谷,无一遂者。独于 文人胜士,多获所欲,如黄庭坚鲁直、晁补之无咎、秦观太 虚、张耒文潜之流,皆世未之知,而轼独先知。 ” [1]1439 苏 轼甚至断言, “比年于稠人中,骤得张、秦、黄、晁及方叔、履常辈,意谓天不爱宝,其获盖未艾也。比来经涉世故,更欲求其似,邈不可得。以此知人决不徒出,不有益于今,必 有觉于后,决不碌碌与草木同腐也” [1]1581 。事实证明,四学士、六君子作为集体性存在,的确对后世的文章、道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苏轼竭力称道的,正是张耒、秦观等人的 君子风度。在《太息一章送秦少章秀才》中写道: “张文潜、秦少游此两人者,士之超逸绝尘者也。非独吾云尔,二三子 亦自以为莫及也。 士骇于所未闻, 不能无异同, 故纷纷之言,常及吾与二子,吾策之审矣。士如良金美玉,市有定价,岂 可以爱憎口舌贵贱之欤?” [1]1979 从苏轼的自述中, 可以看出他对张、秦“超逸绝尘”品格的欣赏。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引述的苏轼对张耒的评价,对象不止张耒一人,或连类及之,或多人共评。两宋之交的朱弁,在《曲洧旧闻》中记载了这样一段评述: 东坡尝语子过曰: 秦少游、张文潜才识学问为当世第一,无能优劣二人者。少游下笔精悍,心所默识而口不能传者, 能以笔传之。然而气韵雄拔、疏通秀朗当推文潜。二人皆辱与予游,同升而并黜,有自雷州来者,递至少游所惠书诗累幅。近居蛮夷得此,如在齐闻韶也。汝可记之,勿忘吾言。 苏轼向儿子苏过品评秦观、张耒,指出他们二人不分轩轾,文章也各有所长。在讲述这段话时,苏轼、苏过父子远 在儋州; 苏轼检点平生交游, 秦观与张耒的才识、 学问文章,以及与之“同升而并黜”的遭际,愈觉二人之可贵。因此, 对于二人的类似定评式的评价更不能湮没无闻,故命苏过谨 记在心,“汝可记之,勿忘吾言” ,可看出他对这一评价极其重视,希望它能传世。在这段文字中, “气韵雄拔、疏通秀朗”是苏轼对张耒文章技法与成就的评价。 何谓“气韵雄拔、疏通秀朗”?即格调立意高远,行文畅达俊爽。前者要求气 度、修养迥乎时流,也就是超脱时俗,对苏门中人来讲,无论是心胸、眼界都要站在一定高度;后者则是诗歌艺术技巧的纯熟,从字句、篇章到韵律结构,流畅而无隔膜,蕴含着清爽的美。苏轼此番评价,与其重视君子风度的夙求密不可分。 张耒虽属苏轼门下“四学士”之一,但他最初结识的却 是苏轼的弟弟苏辙。现存史料

文档评论(0)

156****908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