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炎症性肠病治疗规范精选.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成人炎症性肠病治疗规范;历史;溃结:远古的希波革拉底著作中已有肛门瘘管的描述,且有用反射镜检查直肠的说明以及挂线打结直至瘘管脱落的描述;公元607-690年,Paul描述用阿片止泻治疗“痢疾与肠道溃疡”;17世纪医学书籍中有非传染性血便的记载。 ;近代: 1859年Wilks基于尸解发现首次报道一例“单纯性溃疡性结肠炎”,随后在其文献中还有溃疡性结肠炎与感染性痢疾的鉴别。20世纪初由于乙状结肠镜的出现,溃结已成为重要的临床疾病;1909年RSM总结20年307例溃结,多数为死后尸解,死因为肠穿孔、腹膜炎、出血及败血症,术式为盲肠切除、阑尾切除及结肠切除,结肠灌洗有助于改善黏膜炎症;1913年Brown提出回肠造瘘以使结肠休息,同期内科以各种物质试图“刺激免疫”(包括乳酸发酵的牛奶、鸽粪)、直肠灌入过氧化氢、硝酸银及收敛剂等,均失败; ;当代:BE用于溃结诊断;1940年代的进展为用橡皮袋保护回肠造瘘口,同期SASP被证实为治疗溃结有效药物(直至1964年临床验证肯定其疗效);内科治疗的最大进展为皮质醇,其前的死亡率达43%,平均年龄22岁,手术为急性严重结肠炎的唯一希望。1950年证实皮质醇与ACTH静点完全缓解了溃结症状,以后成为标准治疗,紧急手术结肠切除仅适于中毒性巨结肠。1954年发明光纤束,1970年代可曲式内镜用于临床成为常规诊断工具。 ;;克罗恩病:1932年Crohn首次提出节段性回肠炎(回顾病例报告包括1813、1828及1913年的个案报道),主要特点为回肠末端及小肠的亚急性或慢性坏死性及瘢痕样炎症,以年轻患者肉芽肿与瘘管形成为临床特征;1952年证实结肠亦为该病的部分,同期也发现胃、十二指肠病变。 ;当代:1962年起用6-MP治疗溃结,1969年用硫唑嘌呤治疗CD,79%达维持缓解;1940-1960年代改道手术盛行,终因细菌过度生长及无效而放弃,广泛切除病变肠段导致短肠综合征且易于复发;对于 儿童局限狭窄伴生长迟缓内科治疗失败者,局部手术切除仍为选择;对于结肠炎型可用次全结肠切除加回肠造瘘后回直肠 吻合可获成功;1984年起发现肠内营养有助于维持生长迟缓儿童的缓解,与激素疗效相仿。 ; 现状: 上世纪60-70年代儿童溃结报???较多,随着1978年肠镜的使用CD逐渐增加至2000年CD发病率为溃结的两倍;对于儿童患者的治疗由早期使用皮质醇变为肠内营养诱导缓解,而对复发患者则以硫唑嘌啉为标准治疗;对于严重的腹膜病变则以FK506局部或系统治疗,infliximab用于难治性病例;手术适宜生长迟缓且内科治疗失败病灶能切除或狭窄者,然而未来复发仍不可避免。 ;IBD的免疫学;IBD发生的免疫学;T细胞的分化;;;;;;;疾病严重性评估;溃疡性结肠炎;UCDAI;内镜下评估 ;潰瘍性大腸炎;;简化CDAI计算法 1.一般情况??????????????????????0:良好;1:稍差;2:差;3:不良;4:极差? 2.腹痛?????????0:无;1:轻;2:中;3:重? 3.腹泻??????????稀便每日1次记1分? 4.腹块(医师认定)??????0:无;1:可疑;2:确定;3:伴触痛? 5.并发症(关节痛、虹膜炎、 结节性红斑、坏疽性脓皮病、?????????每个1分 阿弗他溃疡、裂沟、新瘘管 及脓肿等)???????????? 4分为缓解期;5~8分为中度活动期;9分为重度活动期 2.?严重度:CD的严重度可参考CDAI作出。可将无全身症状、腹部压痛、包块及梗阻者定为轻度;明显腹痛、腹泻、全身症状及并发症者定为重度;界于其间者定为中度 3.病变范围,参考影像学及内镜检查结果确定,如肠道病变可分为小肠型、 结肠型和回结肠型。 4.全身表现及并发症:肠外可有口、眼、关节、皮肤、泌尿及肝胆等系统受累;并发症可有肠梗阻、瘘管、炎性包块或脓肿、出血、肠穿孔等。 ; ; CD病例中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平均体积平均值表 CD缓解期 184.7±48.0×109/L 10.0±1.3fl 12 CD活动期 299.6±121.4×109/L 8.7±1.7fl 63 ; ????????????????????;;治疗药物评估;氨基水杨酸类;作用机制;5-ASA类;临床验证(RCTs);副作用;艾迪莎的产品特点 独创的超微丸缓释技术;独创的超微丸缓释技术;Sparklet ? 最微小颗粒剂型;Sparklet ? PH 依赖性定点释放;组成:甲基丙稀酸(MA) 甲基丙稀酸甲酯( MMA ) 丙稀酸乙酯( EA ) Eudragit? L:

文档评论(0)

WJDTX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