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戏曲形成及演出状况考.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唐代戏曲形成及演出状况考   莽莽神州,广千万里中华文明,闻五千春文化艺术,无体不灿,歌舞戏曲乃其尤焉。中外论者,向以中华戏曲、希腊悲剧、印度梵剧为世界古代戏剧文化三大瑰宝……(《唐代梨园遗址碑记》)   盛唐是中华戏曲形成的温床   “我国民族戏曲艺术孕育于西周的乐舞,萌芽于秦汉的百戏,形成于盛唐时期的梨园散乐。”(《秦腔史稿》)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正是在这个历史时期,中华戏曲应运而生。高度发展的政治、经济为戏曲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社会条件,蓬勃发展的文化艺术又为戏曲提供了无与伦比的物质基础,从而大大地推进了它的形成历程。   唐代文学艺术的繁荣,是经济高度发展的结果,促进了戏曲艺术的自立门户,并给戏曲艺术以丰富的营养,诗歌的声律和叙事诗的成熟给了戏曲决定性影响。音乐舞蹈的昌盛,为戏曲提供了最雄厚的表演、唱腔的基础。教坊梨园的专业性研究,正规化训练,提高了艺人们的艺术水平,使歌舞戏剧化历程加快,产生了一批用歌舞演故事的戏曲剧目。   开元盛世,安居乐业,必然要求更多的文化娱乐,尤其是群众性的戏曲活动,民间散乐的娱乐活动,更多地趋向于农闲“自乐班”式的娱乐,也是他们交流感情,学文化、学历史、学道德的一种形式。“俗乐自唐以来,流行日炽,如散乐百戏,絙戏。排阔、天竺都卢、波罗门戏等……又有弄木椀传、大面拨头、踏摇娘、窟礧子等戏。”(《咸宁县志》)   这样的盛况,被诗人杜甫称为“忆昔开元全盛日,男耕女桑不相失”的太平景象。而这类俗乐在民间的广泛演出,对戏曲的发展有着直接的推动作用。   民族戏曲艺术的形成   长期的艺术实践中,诗歌、音乐、舞蹈、散乐百戏、绘画等相互融合,形成了“戏曲”的概念。是唐代在漫长的中国戏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突变,产生了“歌舞戏和杂剧”的艺术,这种形式已不同于以前的百戏,是从百戏中分化出来有故事情节的戏曲。周贻白说这种杂剧“是中国戏剧之形成一项独立艺术源于此。”(《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   戏曲形成的三大艺术要素:   ⑴诗歌是戏曲艺术的重要部分,用诗歌写成剧本是一剧之本,中国戏曲的文学剧本是用诗歌写成的。自唐朝以来,诗歌创作十分讲究声律,在初唐就产生了五律和七绝的文人写作格式。唐诗是我国文学遗产中最灿烂,最珍贵的部分。   ⑵唐代的音乐更是繁荣。唐代音乐的绝大部分又是舞乐,和舞蹈是无法分开的,唐代的舞蹈艺术集周秦汉以来舞蹈艺术之大成,达到了中国舞蹈艺术最光辉灿烂的时代。   中国的戏曲艺术,主要源于舞蹈,戏曲表演是以虚拟实,以简代繁,以神传真,以少胜多的手法表现现实生活,戏曲与舞蹈,有着密切的承继关系。我国自古以来就有“长袖善舞”。“纤腰长袖”的舞蹈神韵,如“霓裳羽衣舞”、“白紵舞”等长袖舞姿,为戏曲表演艺术“耍水袖”开了先河。   我国歌舞十分发达,并出现了一些史诗类和叙事类的歌舞,表现出向戏剧方面发展的趋势。由抒情类的歌舞发展到叙事性的歌舞,这是歌舞戏剧化的飞跃,并与“百戏”日趋结合,从而出现了歌舞戏。   ⑶唐代的教坊、梨园对艺人的严格训练,已说明舞蹈动作的程式化,唱曲器乐伴奏的规范化。据任半塘考知,唐代教坊有乐工一万一千四百余人,其中梨园新院有乐工五千余人。(《乐府杂录》)是他们把教坊、梨园中经过严格训练的表演艺术和大批散乐,如歌舞戏、参军戏及百戏带回民间,使群众耳目一新,喜闻乐见。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安史之乱(760年)后,他们几乎全部流落到民间,与民间艺人相结合,共同演出于农村。这样,一方面把他们在梨园加工提高的节目,带回民间,促进了民间艺人的艺术水平,另方面,又从民间艺人中吸收到新鲜的带有泥土芳香的营养,充实滋补并提高了自己的艺术素质与技巧。我国戏曲,秦地的民间戏曲,就是在这个不断的民间→宫廷→民间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秦腔史稿》)   中唐以后,由于各种戏又在大都市经常演出,同时演出场所也逐渐固定,从而促进了戏曲艺术的成长。   唐代戏曲演出的场面   唐代的戏场,钱易在《南部新书》说:“长安戏场,多集于慈恩、小者在青龙,其次荐福、永寿。”   唐代早已有了娱乐场所,道场、变场和戏场。道场和变场,本来是善男信女讲道理佛的地方,后来成了人们借佛地娱乐的场所,戏场也兼容歌舞百戏等活动。   长安戏场,已有露天和室内之分,露天剧场如慈恩、青龙、荐福等,大都是利用寺院的道场、变场进行演出,还有的在寺院的广场演出。一般是过年过节和游人最多的地方。主要对象是庶民百姓。室内戏场一般是为王公大臣所设,主要用于宴请宾客,奉邀娱赏。如《南部新书》记:“王延彬独据建周,一日,大设,为伶官作戏”。又如《华州新茸“设厅”记》中写:“酒行乐作,妇女列坐,优者与诙谐,摇笑讥。”可见是在行酒作乐中进行演出。   关于戏台,唐代在各种文献、诗歌中多次提到,

文档评论(0)

186****641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