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三煤矿123上04面岩移观测站设计.docx

济三煤矿123上04面岩移观测站设计.doc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概述 济三煤矿 123 上 04 工作面位于工业广场的北部,幸福河与济东公路在工 作面南部穿过,工作面上方地表还有秦庄、前卓庙、后卓庙、及金桥集团,其 余大部分为农田及其附属设施,观测站的布设届时可根据地面实际情况作调 整。 本次观测站位于 123 上04 工作面 (十二采区中部) 的正上方,地势平坦, 另外该工作面为十二采区首采工作面,受外界影响因素相对较少。 本工作面所采煤层为山西组煤 3 上,地质构造较简单,大部分煤厚在 1.4m 以上,最大厚度2.2m,平均厚1.72m,倾角0°72 °,平均为3°。 煤 3 上底板为泥岩、中砂岩及粉细砂岩互层,煤 3 上顶板为粉砂岩及细粉 砂岩互层、粉砂岩;泥岩硬度系数f=2 ~4,粉砂岩、细砂岩及细粉砂岩互层硬 度系数f=4?6,中砂岩硬度系数为8?10。 工作面回采过程中预计出现顶板淋水及采空区涌水,以采空区涌水为主。 预计 123 上04 工作面最大涌水量 200m 3/h ,正常涌水量 60?100m 3/h 。 建立观测站的目的和意义 建立地表移动观测站实测研究是开采沉陷规律研究的最可靠手段。 本工作 面已经进入了秦庄、前卓庙、后卓庙及金桥集团保护煤柱,属于建筑物下采煤 范畴,另外工作面回采引起的地表移动将会对济东公路、幸福河及河堤造成影 响;根据有关规程也必须设立地表移动观测站。因此,在工作面上方建立地表 移动变形观测站的主要目的有: ( 1)由于本矿煤 3 上采用综合机械化开采技术,设置观测站的目的主要 是为了取得本地区因地下煤层开采后,采动地表的移动、变形及破坏规律,包 括各种移动角、边界角、移动与变形预计参数,并为进行矿区总体规划、环境 评价和矿井设计时,对于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的压煤开采论证提供 评价依据; (2)为安全合理的留设保安煤柱提供技术参数,也为安全合理开采保安 煤柱提供理论依据; (3)为开展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的开采提供变形预计方 法,以便在进行“三下”采煤时,为合理布设工作面和选定开采顺序、制订建 (构)筑物及河堤加固保护措施提供依据; (4)由于综合机械化开采地表沉陷变形的特殊规律,为了寻求在观测站 布设方法、观测手段、研究内容及分析方法等方面的合理性。 观测站工作内容 地表移动变形观测站的基本工作内容可归纳如下: (1)地表变形观测站设计; (2)地表观测站实地布设; (3)地表移动观测(包括联测、首次全面观测、重复水准测量、最终全 面测量等); (4)数据处理与分析; (5)各阶段参数求取; (6)地表移动观测总结报告编制。 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工业局 2005 年五月颁布的《建筑物、水体、铁路及 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 。 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方案 观测站的布设形式 123 上 04 工作面结构简单, 形状规整,是十二采区首采工作面, 受外界影 响因素相对较少,地表移动观测站设计相对较易。 结合该工作面上方地表实际情况,初步设计布设两条观测线:一条倾向观 测线和一条走向观测线。考虑到埋点的难易程度、方便后期观测等原因,在设 计观测线时,特沿前卓庙西边的半条东西走向的道路布设半条倾向观测线,沿 前卓庙西边一条南北走向的水渠布设半条走向观测线。 根据地表沉陷预计数据来确定地表移动盆地的边界范围(取下沉 10mm 为地表移动盆地边界) ,计算出倾向观测线全长 598m ,走向观测线、全长 620m 。 观测点的数目及密度的确定 在采动过程中,需要定期观测测点的空间位置, 以反映地表点的移动情况。 因此,测点的埋设深度应在本地区冻土深度以下 0.5m ,并保证它和土层密实 固结,以使测点和地表一起移动。因本地区开采深度较深,所以在预计下沉盆 地的中央区域工作测点的设计采用等间距并使点间距为 25m ,而在其边缘区 域工作测点的设计采用等间距并使点间距为 25m 。根据观测线的长度可以在 工作区域内倾向观测线上设置测点 24个,依次编号为Q1、Q2…Qn。在走向 观测线上设置测点25个,依次编号为Z1、Z2、…Zn。 在观测线长度以外设置观测站控制点。在观测站存在期间,以控制点的空 间位置(x,y,z )做为观测站的起算数据,因此必须保证其坚固、稳定。 为了保证观测资料的准确,应对控制点的稳定性定期进行检测。控制点埋设在 观测线的两端,每端至少三个,工作测点的外端至控制点的距离及控制点间的 距离为80m左右,其中倾向观测线的控制点号分别为 KQi、KQ2、KQ3,走向 观测线上为KZi、KZ2、KZ3。考虑到现场条件,实际布设点位置可做适当调整, 但是尽量按设计布设。 测点埋点要求 (1 )在观测期间能可靠保存,并与地表牢固结合,不受冻害影响。 ( 2 )便于观测高程与丈量距离。若标志露出地表不会被破

文档评论(0)

wumanduo1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