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文看古代年龄的代称.doc

  1.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从课文看古代年龄的代称 江苏省高淳高级中学 孙宪双 古人行文出于种种原因往往用一些固定的词语来指代年龄,久而久之,它们就成了年龄的代称(固定称谓)。现在按照年龄的顺序整理如下: “赤子”指初生的婴儿,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大概是受孟子“性善论”的影响,“赤子之心”比喻纯洁的心,引申为对故土怀有纯真感情的人。如“海外赤子”。因为我们常常把地方官员称为“父母官”,所以“赤子”又引申为子民百姓,如“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汉书·龚遂传》)“襁褓之年”指不满周岁,因“襁褓”是背负小儿的背带和布兜,如“臣青子在襁褓中,未有勤劳。”(《史记·卫青传》)“晬”指婴儿满百日或满一岁,《东京梦华录·育儿》:“生子百日置会,谓之百晬,至来岁生日谓之周晬,罗列盘盏于地,盛果木饮食,官诰笔砚、算秤等经卷针钱应用之物,观其所先拈者以为征兆,谓之试晬(我们今天叫“抓周”,贾宝玉因为抓的是脂粉之类,从而导致了贾政对他的厌恶),此小儿之盛礼也。” 如“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祭妹文》)“孩提”指初知发笑,还在襁褓中的二三岁之间的幼儿,还抱在怀里,如“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祭十二郎文》)有个改病句题“我从孩提时就喜欢足球”就是钻的这个空子。“黄口”本指雏鸟,喻为幼儿,《淮南子》:“古之伐国,不杀黄口,不获二毛,于古为义,于今为笑。”“垂髫”指儿童或童年,因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如“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总角”也指童年,因古代男女未成年前束发为两结,形状如角,故称“总角”(总:束发)。如“总角之宴,言笑晏晏。”(《氓》)“龀”指毁齿,即儿童换牙,“龆龀”一般是指儿童七八岁时,又称“童龀”、“齿龀”,如“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愚公移山》)“幼学”指儿童十岁或初入学。《礼记》:“人生十年曰幼学。”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古代有启蒙教材《幼学琼林》。 走出童年时期,就步入了少年时期。“豆蔻”是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名草果,南方人根据它花还没盛开,内含胎花而比喻怀孕之身。诗人根据它少而美而比喻为未嫁少女。杜牧的《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人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如“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扬州慢》)“束发”指古代男童将头发束成一髻,因此代指成童之年,具体年龄有的认为是八岁,有的认为是十五岁。(见中华书局出版的《高中古诗文一本全》P195)如“余自束发读书轩中。”(《项脊轩志》)“志学”即立志于学问,《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后因以代指十五岁,也作“志学之年”。“笄年”、“及笄”指女子十五岁。“笄”是女子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十五岁要行笄礼,礼用笄束发以示成年。《仪礼》:“女子许嫁,笄而礼之称字。“《礼记·内则》:”女人……十有五年而笄。”“桃李年华”喻女子的青春时期,一般指16—20岁,大概是因为此时的女子大多要结婚生子了。武元衡的《代佳人赠张郎中》:“洛阳佳丽本神仙,冰雪容颜桃李年。”由于篆书的“瓜”字好象两个“八”字叠成,因此古人用“破瓜”形容女子二八年华(16岁),如“碧玉破瓜时,相为情颠倒”(《碧玉歌》)。 在古人看来,二十岁是男子一生中的重大转折点,在这之前还是一个孩子,而到了二十岁就正式成人了,应参加国家大事的管理了,所以必须举行由父亲在宗庙主持的隆重的加冠仪式:先加用黑麻布做的缁布冠,表示从此有了统冶人的特权,接着加白鹿皮做的皮弁,表示从此要服兵役;最后加祭祀时戴的赤黑色礼帽爵弁,表示从此有权参加祭祀。受冠者拜见母亲后,由来宾给他取字。由于其时身体还未发育强壮,故称“弱冠”。如“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冠者五六人“(《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滕王阁序》)。古人到了一定年龄才把头发结起来,算是到了成年,可以结婚了,叫“结发”,一般指男子二十岁,女子十五岁。如“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孔雀东南飞》)《论语·为政》的一段话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引出各个年龄段的代称:三十为“而立之年”,四十为“不惑之年”,五十为“知命之年”,六十为“耳顺之年”,其中五十岁又称“半百”、“知非之年”(指有所觉悟而知昨日之非)、“艾”(一种叶背有丝状毛、呈苍白色的植物,五十岁的人头发苍白如艾)。 人生进入老年阶段,古代有一种尊老礼制“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从而引出各个年龄段的代称:五十为“杖家之年”,六十为“杖乡之年”,七十为“杖国之年”,八十为“杖朝之年”。古人用干支纪年,每六十年一个循环,故称六十岁为“花甲之年”、“平头甲子”,《唐事纪事》:“手捋六十花甲子

文档评论(0)

asd336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