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瓷烧制技艺 人物等与瓷有关的 月记窑的前世今生.doc

德化瓷烧制技艺 人物等与瓷有关的 月记窑的前世今生.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德化瓷烧制技艺 建设单位:泉州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为民族传艺 为文化存根 为大师立传 为百工留名 德化瓷烧制技艺 PAGE 2 PAGE 2 月记窑的前世今生 在德化三班镇蔡径村洞上的山坡上,斜躺着400多年历史的古龙窑——月记窑,像一条巨龙沉睡在悠远的时光里,每一次出窑,便是一次苏醒。如今,当你走进刚出窑带着余温的窑室里,轻抚龙窑内那被火光磨滑了的墙壁,仿佛触摸到月记窑的前世与今生。 古老的月记窑,采用的是传统的柴烧技法,它让落灰自然依附在陶瓷坯体表面,形成温泽光润、层次丰富的自然灰釉,留下了火曾驻足过的痕迹,返璞归真,天然去雕饰,氤氲着一股浓浓的“古早味”。当前有许多年轻的瓷艺家也因迷恋这种传统柴烧技艺,纷纷租用龙窑烧制自己称心的瓷艺作品。特别是旅居德国的艺术家吴金填更是无悔地守候在窑边,组建起了“月记窑国际当代陶瓷艺术中心”,为月记窑增添了新的生机。 前世:柴烟袅袅“古早味” 绕过洞上的盘山小路,扎堆的枯柴整齐地摆放在月记窑边,数百年废弃下来的瓷碎片层层叠叠,和煦的阳光暖暖地晒着窑场上的瓷坯,简陋的车间旁,古老的水碓车依然在水流的冲击下有节奏地旋转,一下一下舂捣瓷土,发出低回、沉重的吱吱声响,仿佛在诉说着古老悠久的历史。 建于明清时期的月记窑,呈长条形,依山而建,自下而上,由窑头、窑室、窑尾三部分组成,如龙似蛇,故名“龙窑”。月记窑是德化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古龙窑,也是研究中国古法烧制柴窑的必选之地。德化现代陶瓷艺术家徐曼亚在他的《瓷史》中说:“洞上月记窑,亦为德化负有盛名瓷窑。” 61岁的冯清芳如今是蔡径村两个大小龙窑的“守护者”。40多年前,19岁的他就开始学做瓷、烧瓷。几十年的窑火锤炼,老冯烧制瓷器的技术已炉火纯青。 做钵、做坯、上釉、装窑、烧火、出窑、选瓷、包装……日复一日,老冯带领着20多号人,延续着古龙窑的薪火。德化目前仍会做陶土钵的陈国岑也在这里帮忙,他做的土钵可以反复进窑烧10多次。把做好的瓷坯放入陶钵前,需要在钵里铺上一层稻草壳烧的灰,以防粘连。 整条龙窑共有33阶梯,长约33米,有7个门,可供装窑、出窑之用。窑身两边各分布着33个窑目,是添加柴火的地方。窑炉其貌不扬,从外面看就是用黏土和红砖盖成的简陋房子。但谈到它的本事,你一定会感到吃惊:靠着柴火,窑炉可烧至1370℃高温,远销海内外的高温德化瓷就从这里出炉。 烧制是制瓷工艺中一道关键的工序。过程十分考验耐心,柴火从下往上烧,第一个窑目的柴火要持续烧2个小时,平均每20—25分钟后,才点燃下一个窑目的柴火。约烧制27个小时后,窑里的瓷器便“熟”了。温度达到一定程度后,多一把柴火进去,陶钵就会“倒掉”,瓷器就烧坏了。所以火候拿捏是关键。老冯说,烧到炭火变白,瓷器就差不多“熟”了。摆在窑里的瓷器,上面的瓷器熟得快,下面的瓷器熟得慢,炭火变白后,还需再用小火慢慢烧下面的瓷器。 老冯回忆到, 上世纪70年代是龙窑的鼎盛时期,在那段岁月里,整个德化有200多座龙窑,光三班镇就有40多个大大小小的龙窑在吞吐着烟火。老冯说,在他年轻时,月记窑有多达50个工人在烧窑。这些窑工们差不多每半个月开工一次,他自己辗转三处窑炉烧瓷,曾创下一年烧瓷54窑的辉煌纪录。后来,柴烧龙窑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油窑、电窑和天然气窑。 今生:瓷韵悠悠新气息 “出窑咯!”暖黄的光线下,袒露着背脊的老人一筐一筐地往外搬运着柴烧瓷器。除了老冯的坚守,窑室的热情、余温的缠绵,还吸引了无数年轻瓷艺家,他们对柴烧情有独钟,迷恋这最古老的技艺创造现代的陶瓷艺术品,延续着老龙窑生生不息的瓷史。 2009年春,吴金填初识月记窑,便再也无法忘却这片美丽的山麓。他放弃了在上海的舒适生活,只身来到月记窑边,开始了他的世外桃源生活。他无怨无悔地守候着,不仅是为了保护这座古窑,更是为了让自己的艺术梦想落地生根。 “整整5年了!”吴金填很是感慨。当年在古窑旁的牛棚和一片废墟之上,吴金填和数名国内外知名陶艺家亲自设计选材,便有了今天这片红墙黛瓦、绿竹掩映的“月记窑国际当代陶艺中心”,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凝聚着他和其他艺术家的心血和汗水。 吴金填以他的国际视野、艺术家独到的眼光,借助底蕴深厚的月记窑陶瓷文化和原生态人文景观,吸引世界各地的陶瓷艺术家及相关产业人士聚集古瓷都,进行陶瓷艺术创作和陶瓷文化交流活动,

文档评论(0)

WanDocx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大部分文档都有全套资料,如需打包优惠下载,请留言联系。 所有资料均来源于互联网公开下载资源,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及时删除。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