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传统文化与全球化
李慎明
占全球人口 1/ 6 的中国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
毫无疑问, 经
济全球化影响着中国,中国的积极参与也必将对全球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为全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世界各国、
各民族在进步与发展的同时, 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 中国是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 中国有着十分丰厚的传统文化, 其中包括对当今全球化本质内涵的最早追寻与赋予。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总是顽强地影响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规范、
制约着这个国家、 民族后来的观念和行为; 尤其是优秀文化传统, 经过这个国家和民族自觉地汲取和传承, 这一作用则更为显著。 正因如是, 探讨一下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全球化本质内容的蕴含,将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在探讨这一问题之前, 首先特别需要指出两点, 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涉及全球化本质内涵的部分思想原先是特指内地和边疆、 中原与边区、 汉民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来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处理国与国关系和积极参与全球化的原则。 二是当今时代已经发生了十分巨大的变化, 今天所说的全球化, 无论从内涵还是到外延, 都远比昔日中国传统文化所涉及的本质内涵要广泛丰富得多。 但是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关于当今全球化本质内涵的思想, 依然是人类文明的瑰宝。 正确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中涉及全球化本质内容的精华, 对于推动当今全球化的健康发展, 仍然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后
中国传统文化对全球化本质内容究竟有哪些蕴含, 我们应特别关注并批判地汲取哪些有益的东西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四个观念和原则:
第一, “天下为公 ”,世界 “大同 ”。这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民为之不懈奋斗的理想和信念,也可以说, 这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对全球化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本质内涵的最早赋
予。二千五百年多年前春秋末期重要的政治家、 思想家, 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明确提出;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是谓大同。 ”所谓大同,就是指生产资料共有,人
们之间没有等级差别, 没有剥削压迫, 平等和睦相处, 各有所得所乐。中国道家学派的
创始人, 与孔子几乎同时代的老子则设计了一幅没有欺压,
人人平等,人人劳动,人人
“对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的所谓理想社会蓝图。孔子、老子的大同思想主要
是从伦理的角度出发, 表现出对远古原始社会的一种怀念和追恋。
但这种大同思想对中
国历代思想家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浸润在中国优秀文化传统
“大同 ”思想中的全人类之
间那种不分贫富贵贱, 充满真正的自由、 平等和博爱的崇高和精神,
体现了人类社会发
展的必然方向, 它和产生于古希腊多噶学派中的世界大同,
人人平等的思想一样, 是全
人类的共同财富, 也应当是当今全球化核心内涵中最可宝贵的东西,
并永远值得我们继
承和弘扬。
第二, “以和为贵 ”、“亲仁善邻 ”、 “协和万邦 ”。这是中华民族与世界各国人民友好相处的优秀传统伦理美德, 可以说,这也是中华民族为实现大同之道而铺就的对外关系的基石。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是举世闻名的文明古国,其对外关系源远流长。中
国古代先秦时期尚无近代意义上的中外关系, 但其有关静下、 仁和的思想都是十分宝贵的。老子说: “大者宜为下 ”,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 ”这就是说大国尤其应谦下。 大国像居于江河的下流那样谦下, 天下就容易交融、雌顺, 人类就容易和平相处。这是最早反对大国主义的思想胚芽。 秦汉以后各朝代对外交往逐渐频繁。 汉代统治
者主动采取了通西域的对外政策措施。 西汉最主要的哲学家董仲舒主张 “洽四国 ”。唐代
对外关系有很大发展, 唐高祖李渊明确主张,
对周边邻国 “尽抚育之方 ”、“宏仁恕之道 ”。
明代对外关系有新的进展,明洪武初曾任左丞相的李善长提出,对东西洋诸国,
“凡日
月所照,无有远迩,一视同仁
”。清中叶以后,清政府腐败无能,并渐行闭关锁国主义,
积弱积贫。 帝国主义乘机入侵。 清末政治家、 鸦片战争中杰出的民族英雄林则徐在力主
抗敌禁烟的同时,仍然主张对洋人
“分别良莠 ”,行区别对待之策;对真正友人,力为保
护。中国近代伟大的革命民主主义政治家、
思想家孙中山先生则更明确主张,
作为大政
方针, 应 “持和平主义 ”;“用外交手段者通常之轨者, 用战争手段者不得已而用之
”;“国
家之间,立约遣使,誓以永好,即无约无使之国,亦以礼相处,不复相凌
”。千百年来,
中华民族就是这样和世界各国人民友好相处的。互相之间即使有了不同的看法和争端,
也总是首先采用平等协商的和平办法去解决,
“化干戈为玉帛 ”。正因如此,早在
13 世
纪末叶,客居中国的意大利人马可
·波罗就由衷地赞叹中华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