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优课教学设计(配套A).doc

部编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优课教学设计(配套A).doc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识记 理解 东汉王朝的崩溃 东汉后期的政治局势,农民起义的时间、领导人、结果。 农民起义对东汉统治瓦解的作用。 (1)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条件;读《赤壁之战示图》,学会利用地图讲述战争的经过。 (2)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了解三国所在区域的今天省份,以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 明确曹操统一北方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割据走向局部统一、由混战趋向相对稳定的过程,因此是历史的进步;认识在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中,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从而进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时间、双方、实力对比、结果、作用。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 魏、蜀、吴三国鼎立 魏、蜀、吴建立时间、人物、都城及灭亡时间。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二、【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三、【教学难点】:正确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全面评价曹操。 四、【课标要求】: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五、【教学方法】:读图法;讲故事法;阅读指导法;问题法等。歌谣记忆法;对比分析法;要点提炼学习法等。 六、【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 (二)、展示课标 (三)、检查预习 1条件: ①200年 —— 战役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②208年 —— 战役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         ①220年曹丕废掉汉献帝在洛阳建立———,三国开始。 2过程  ②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         三国鼎立       ③222年孙权在建业建立————,      3影响:——————的局面形成。      4发展:①魏国重视农业发展,大力兴修——— ②蜀国丝在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                                    ③吴国开发江东,————发达,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          加强了————和大陆的的联系。 从本课开始,我们学习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这个时期的开端——三国鼎立的形成。 从东汉末年说起。 曹操:占据河南,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兵士耕田,实力不断增强 袁绍:盘踞河北,战乱较少,人口众多,粮食丰足,势力很大。 曹操和袁绍是北方两个最主要的军事势力,都想消灭对方,统一北方,200年,双方展开官渡之战。 (三)、交流展示 探究一:官渡之战的背景?双方?结果谁胜了?他为什么能胜利? 1.屏幕显示表格,生看书归纳战役的基本信息:时间、交战双方、结果等 2. 屏幕显示:教师演示:官渡之战示意图,教师提出复述要求。 3.学生复述战役经过, 4. 结合示意图分析战役作用 师:官渡之战后不久,曹操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势力和其他一些军阀,基本统一了北方。作用?(生产发展、生活安定)。而在整个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所以,官渡之战的重要作用就是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6.屏幕显示表格,学生巩固知识点 7.情景模拟: 曹操统一了北方,引起世人关注,假如你是一位谋士,你来分析一下,曹操为什么能消灭袁绍,统一北方? 生讨论交流 师总结 屏幕显示: 曹操统一北方原因 ????????? 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处于有利地位。 ????????? 经济上,招募农民垦荒,组织士兵耕田,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发展。 ????????? 用人上,招贤纳士,善用良策。 探究二:赤壁之战的背景和过程(目的,时间,双方,结果)?分析曹操失败的原因? 1.??????? 歌以咏志 师:官渡之战让我们见识了曹操的多谋善断,其实,他在文学方面也很有造诣。你学习过他的那些诗篇呢? 生背诵《龟虽寿》主旨句 屏幕显示: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教师:这首诗写于207年,是他统一了北方,得胜还朝途径渤海边时留下了的: 这时他已经53岁了,那么他的“壮心”指的是什么呢? 生答:统一全国。 2.三顾茅庐——历史与文学的区别 师:就在第二年,即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发动了统一南北的战争。但曹操统一全国,还有一定的阻力:一是江东的孙权,一是依附于刘表的刘备。他们的力量如何? 屏幕显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3》 生:看书P118二段回答: 孙权:在江东苦心经营,统治比较巩固。 刘备:没有立足之地,得诸葛亮辅佐后,势力迅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qing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