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哲学引论》第二章知识要点
第二章 中西哲学史略
第一节 中国哲学史略
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印度哲学并称世界三大哲学体系,都有源远流长的历 史。中国哲学大约结胎于夏商周三代,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发展至今已有 3000 多
年的历史。先秦哲学、汉唐哲学、宋明理学和清代实学是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四个 阶段。
一、先秦哲学
1.《周易》及其思想。
《周易》本称《易》,是中国文化典籍中的一部奇书。它既是儒家的基本经 典,位列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之首,又为各家各派 所看重,渗透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
《易经》包含《经》与《传》两个部分:《易经》由六十四卦组成,其主体是 卦名、卦象、卦辞、爻象、爻辞等;《易传》是对《易经》本文的解释和对其思想 的发挥,共有十篇,故称《十翼》。《周易》的思想非常丰富,它涉及自然和社会 的各个方面,极大地深化了中华民族的理论思维。
2.孔子与儒家。
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其代表人物还有孟子和荀子等。儒家的经典有《论 语》、《孟子》、《大学》、《中庸》、《荀子》等。
儒家哲学可以归结为以“仁学”为核心的伦理哲学体系。关于仁学的内涵,我 们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理解。①以“孝”释“仁”:即孔子试图通过血缘纽带建 立一套普适于整个社会的普遍必然的伦理秩序,这是仁学的出发点;②以“礼”释 “仁”:即仁的首要涵义是一套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纲常礼仪,这就是孔子念念不 忘的周礼;③ “仁者爱人”:即将“孝悌”推而广之,乃至于所有的人,这是仁学 的核心;④ “推己及人”:这是仁学的实施方法,即著名的“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论语?颜渊》);⑤“君子人格”:这是仁学的追求目标,以颜回的“一 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却“不改其乐”的生活为最高典范。与此相关,儒家特有 的天人观(如孔子所谓“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和人性 观(如孟子所谓人之“四善端”),对于后世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3.老庄与道家
道家的创始人是老子,继承人是庄子,史称“老庄学派”。道家的经典有《老 子》和《庄子》等。这一派侧重于探讨宇宙观、人生观问题,倡“无为”和冀“逍 遥”是它的显著特征。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道”,并主张以“道”为世界之根 本,以“合于道”为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故称“道家”。道家在中国哲学史上具 有深远的影响,它几乎和儒家一样经久不衰,并与儒家的理论互补而共同构成了中 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干。
4.墨翟与墨家。
墨家,因创始人墨翟而得名。在先秦时与儒家并称两大“显学”,但因汉代统 治者“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遂成绝学,其传承亦绝。墨家的思想集中《墨子》 一书中。在社会政治观上,墨子有十大主张: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 命、兼爱、非攻、天志、明鬼。其中核心的是“兼爱”和“非命”。在哲学上,墨 子主要的贡献集中表现在认识论上,即著名的“三表法”。在“三表法”中,墨子 强调判断一种言论或知识的真假,必须参证历史的经验、百姓的见闻和实际的效 用。
5.韩非与法家。
法家的思想起源于春秋时期齐国的管仲,实际创始人为战国时期的李悝、吴 起、商鞅、慎到、申不害等人,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是战国末期的韩非。韩非是法家 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主张“法”(法令)、“术”(权术)、“势”(政权)三者 密切结合,以巩固和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法家是百家争鸣中在事业上取得最为 辉煌成就的学派,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君主制国家——秦王朝就是按照 法家的理想建立起来的。
法家的经典有《管子》、《法经》、《商君书》和《韩非子》等。
二、汉唐哲学
1.两汉经学。
儒家经典在后世被成为“经”,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就叫做“经学”。
正是在两汉时期,儒家学说经过新的整合取得了思想上的统治地位,而道家学 说则成为影响最大的非正统思想。与此相应,在天人关系问题上,形成了以儒家思 想为基础的天人感应观和以道家思想为基础的天道自然观;前者以董仲舒为代表, 后者以王充为代表。
2.魏晋玄学。
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有王弼、嵇康、阮藉、郭象等,他们所讨论的核心问题是 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名教就是“名分教化”,指封建社会的礼乐制度和道德规 范;自然的意思是自然而然、自然无为,它是道的特性和法则。从道家的观点来 说,名教属于有为的范畴,自然属于无为的范畴,二者是相对的。所谓名教与自然 的关系,实际上就是纲常礼法与自然无为的关系。由“名教与自然之辨”,后来又 演化出“本末有无之辨”和“言意之辨”等。
3.道教的兴起。
东晋时的葛洪写了一部《抱朴子》,标志着道教由此成为中国唯一一种具有浓 郁的本土特色的宗教。
4.隋唐佛学。
中国僧人在对佛教经典和教义进行总结、评判、选择的基础上,先后形成了许 多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
(1)法相宗。创始人是玄奘,《成唯识论》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