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印刷术的源流、价值及其近代变革-近代史纲要论文-历史论文.docxVIP

中国古代印刷术的源流、价值及其近代变革-近代史纲要论文-历史论文.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印刷术的源流、价值及其近代变革-近代史纲要论文-历史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中国是古代印刷术的发明国,但中国关于印刷术的系统研究却始于 时期。或者说近代意义上的中国印刷史研究,不仅来自中国传统的图书目录版本之学,而且从西方学者有关中国印刷术的研究获得启示,形成了中国印刷史研究的第一次高潮。中国近代是西方新式印刷术 中国传统印刷术的阶段,学者也将目光投向近代,进入了印刷术本身从古到今沿革历史的研究,从而突破了传统的以图书为中心的框架。   本文主要根据 时期的论文,探讨其学术视野与研究思路。   一、梳理中国古代印刷术的源流   (一)以图书版本学为基础   从中国图书史来看,在印刷术出现之前有很长一段抄本图书的历史,印本图书的出现一般认为是在隋代或唐代,而有关印刷术的史料比较零散,不成系统。因此,中国形成了以图书目录版本校勘考据为基础的传统文献学,关于刻本的记载就成为中国印刷史的源头。采用倒推的方法,从 时期的有关著述入手,梳理其引用资料及辑录体例,分辨从中国书史中如何分离出了图书刻印史---即中国印刷史的轨迹。   晚清时期由于印刷术的发展,图书版本目录资料积累丰富,藏书家及藏书机构也有大量古籍版本实物可以考察,于是有藏书家笔记、书跋等文体,汇辑有关图书版本及刊刻的资料。1897年叶昌炽的《藏书纪事诗》以藏书家为线索,辑录排列相关资料,并以昌炽按形式添加个人见解。其中涉及五代国子监印书之始、《梦溪笔谈》所言毕昇发明活板、书籍装帧等资料。1911年叶德辉所著《书林清话》,有感于《藏书纪事诗》于镂版缘始,与夫宋元以来官私坊刻三者派别,莫得而详。于是检讨诸家藏书目录题跋,笔而录之[1],以刻书为中心,分专题汇集并梳理考证了古代雕版书籍的各种资料。此书的叙开宗明义:书籍自唐时镂版以来,至天水一朝,号为极盛。而其间分为三类,曰官刻本,曰私宅本,曰坊行本。这涉及印刷的起源及发展轨迹,具有梳理刻书源流的历史眼光。其中书有刻板之始篇,引述古籍资料,论述书有刻本,世皆以为始于五代冯道,而吾以为谓雕板始于唐,有多条资料可为确证.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引述了近日本岛田翰撰《雕板源流考》(所撰《古文旧书考》之一)的有关论述及资料,对其进行反驳,说明吾未敢附和也.其中刻板盛于五代篇,还提及光绪庚子,甘肃敦煌县鸣沙山石室出唐韵、切韵二种,为五代细书小板刊本(载罗振玉《鸣沙山石室秘录》)。惜为法人伯希和所收,今已入巴黎图书馆,吾国失此瓖宝,岂非守土者之过欤[2].由此可见,当时考证书籍刻印源头已经有日本人的著述及中国新近出土的文物作为参考,学术视野更为开阔。此后,其侄子叶启崟续作《书林余话》,于1923年及1928年几次对资料进行续补和考证,并延伸到自清末传石印法,中国出版界遂开一新纪元.   (二)从雕板源流考切入孙毓修(初版时署名留庵)所著《中国雕板源流考》(商务印书馆1918年初版)一书,今有再版者认为这是中国较早系统讲述中国印刷史的研究专著[3].根据上述叶德辉介绍可知,孙毓修也参考了岛田翰的《雕板源流考》,如第一篇雕版之始,引述陆深《河汾燕闲录》费长房《历代三宝记》等资料,证明我国雕板,托始于隋,就是来自岛田翰,却没有像叶德辉那样提出自己的考证。孙毓修一书涉及官本家塾本坊刻本三种类型,这与叶德辉关注官私坊刻三者派别有相同之处。但从雕板之始到活字印书法(创于宋初,引用沈括《梦溪笔谈》)的排列,因为名目简单,反而突出了印刷史料,这也代表了当时中国印刷术在古代之沿革,盖可以雕板之源流言之也[4]的模式。但有书评认为,这本仅有68页的小册子,不足以云中国印刷术的源流,尤不能包括整个的中国印刷术.[5]   中国雕板源流的考证是中国印刷史研究的开端。中国学者不仅参考大量有关图书收藏、版本刊刻的资料,同时也参考海外学者的研究,借鉴新近发现的敦煌文献等,比较明晰地勾勒出中国印刷术从雕板起源到活板的历史沿革线索,从而形成了中国的印刷史框架。在这个过程中,岛田翰所谓雕板源流考的思路,不仅给予中国学者以启发,也引出了批评考证的著述。例如,1925年,向达考证:宋人笔记俱谓刊书始于李唐。明陆深著《河汾燕闲录》,方创昉自隋代之论。清代承其说者颇不乏人,而清末日本人岛田翰著《古文旧书考》,论述中国雕板渊源犹袭陆说,所以,本书录陆氏与岛田氏二家之说于后,继辨其诬[6].本文还引用了孙毓修《中国雕板源流考》、卡特《中国印刷术之发明及其西传》、罗振玉《莫高窟石室秘录》等新近著述,说明当时有关研究相当活跃。   中国古代没有印刷一词,叶德辉归纳古代刊刻之名义,所使用的词语有雕造、镂版、刻板、锓木、刊行等21种。因而,与这类名目有关的著述可以说就是印刷术之史。例如,向达的文中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天降财神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