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 Excellent teaching plan
教师学科教案
[ 20 –20 学年度 第__学期 ]
任教学科: 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 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 _____________
市实验学校
育人犹如春风化雨,授业不惜蜡炬成灰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 Excellent teaching plan
《促织》教 案
第一课时
一、沉浸文本。
课文选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简称《聊斋》。
作者蒲松龄,山东淄州(今淄博市)蒲家庄人,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
泉。从小热衷功名, 19 岁参加科举考试,连中县、府、道的第一,但此后却屡
试不第,挤不进官场。 他的大半生基本上在家乡过着清苦的塾师生活, 因而和人
民接触的机会较多,对统治阶级的种种罪恶有所不满。
蒲松龄 20 岁左右开始创作《聊斋》, 40 岁左右基本完成,以后不断有所修改和增补,直到死前为止。这部作品,是他一生心血的结晶。
《聊斋》收集了大量的民间神话传说,书中极大部分以狐仙鬼怪、鱼精花妖
为题材,用以讽刺现实,寄托孤愤。
一、梳理情节,深入体验
1、贯穿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促织”)
2、请学生根据文章的脉络,围绕本文线索,简明地复述课文故事。
3、《促织》的故事情节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组成,按照事物发展的自然时间顺序记叙。请学生们再次仔细阅读文章,将文章分一下段落。“征虫——觅虫”是故事的开端; (第 1~2 节)“求虫——得虫”是故事的发展; (第 3~4 节)“失虫——化虫——斗虫”是故事的高潮; (第 5~7 节)“献虫”是故事的结局。 (第 8 节)
最后一段(第 9 节)是一段评述性的文字,这也是笔记体小说常用的一种形式,通过评语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类似于司马迁的《史记》里每篇文章后有一段:“太史公曰”。
二.细读文本,感悟写作特点
1、你觉得作者在情节设置上有何特点?你觉得作者写得好不好?
(可谓是一波三折、虚实结合等)
围绕“促织”的主线,故事情节经历了几次波折?
情节发展经历了三次大的转折:第一次:岁征促织,成名破产受刑,无
育人犹如春风化雨,授业不惜蜡炬成灰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 Excellent teaching plan
计可施,走投无路时得到神巫指点,成名得虫。第二次:节外生枝,成子弄死促织,投井自杀,成家陷入绝境。第三次:成子起死回生,魂化促织,成家因祸得富。
这样安排情节有何好处?
这样的情节安排避免了一览无余,正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它的跌宕
起伏,丰满了故事,深化了主题,随着促织的得失而起伏不定,意在揭示封建社会中百姓的命运行同草芥一般任人宰割, 让读者在惊心动魄的陡转中体会到统治阶级的残酷。而情节的变化曲折,再现了生活的需要,因为生活本来就是丰富多彩,充满波澜的。
1、整个故事情节有三大转折,中间一个是现实的,前后两个是虚幻的。前后两个转折,求神问卜得佳虫和成名之子化促织而轻捷善斗。为什么要把人间悲剧化成喜剧的形式?这样会不会削弱了文章原本要表达的效果?
这样并没有削弱文章。 体现出小说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结合的取材特点。
成名夫妻由求神问卜得佳虫——这个情节提炼了现实生活、旧时人们陷入绝境,往往寄希望于求神问卜。但神图那么灵验却是虚幻的。作者虚构这个虚幻情节,正曲折地反映了成名夫妇实际上已无生路,读者读了,自会想到这点。
成名的儿子魂化蟋蟀而且轻捷善斗——魂化蟋蟀则不可能。但这个虚幻情节却有着强烈震撼人心的揭露、批判力量。其意图在于证明,成子以自身性命化小虫去让皇帝玩赏,这正是鞭笞皇帝视民命如玩小虫。非但没有削弱本文的批判力量,而是从更高的层次上强化了批判力量。试想,一个九岁孩子,经历着多么大的肉体和精神折磨,这比成名夫妻的身陷绝境,更使读者感到心情沉重。
结尾的的喜剧结局——既然魂化蟋蟀不可能,那成名一家的摆脱厄运,裘马扬扬也就纯属幻想。但这个情节却深刻地揭示了封建政治的腐朽性,读者读了,自会联系当时官场的黑暗现象。
由上可见,将人间悲剧化为喜剧,非但没有削弱对封建统治者的谴责力量,相反蕴含着更为深沉的悲哀,以喜写悲,叫人开心不起来,反而更让人觉得沉痛。这里寄托了作者对成名的同情,对腐朽的封建统治者的谴责。
育人犹如春风化雨,授业不惜蜡炬成灰
精品教学教案设计 | Excellent teaching plan
2、试想这些虚构的情节是单纯地为了引人入胜吗?
作者虚构这些虚幻情节不是仅仅为了引人入胜,而是要通过这样的曲折
离奇、波澜迭起的情节,来强有力地揭露社会的黑暗,统治集团的腐朽,从
而实现自己的创作意图。
第三课时
一、品读重点语段,深入感悟心理描写
1 、请学生仔细阅读重点段落第六节, 从文中选出成名的心理变化的单音节词语,
填入括号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