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为人师 试为人“父”——浅谈教育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心理换位.doc

久为人师 试为人“父”——浅谈教育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心理换位.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论文 类别 中小学 德 育 久为人师 试为人“父” ——浅谈教育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心理换位 [摘要] 本文结合角色心理换位原理,结合教育实例,论述了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善用换位思维的重要性,同时对角色心理换位的方法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提出了作者的观点。 [关键词] 教育;角色心理换位 问题的背景 女儿是个小学生。有天晚上,她九点钟后仍在写作业,这显然已经违反了我给她制订的“每晚九点钟前必须完成作业”的规定。我有点不高兴了——肯定是她写作业时磨蹭的毛病又重犯了。在我严厉语气的敦促下,她匆匆收拾了学习用品,熄灯睡觉了。不料到了十一点,她又悄悄地起床,敲开我房门,用央求的口气对我说:“爸爸,您能原谅我一次吗?刚才我没有说实话,其实我今天的作业还没写完,我想写完再睡,否则明天老师会更生气的。”经过询问,我了解到事情的原委:今天测试,试卷不难,错误很多,全班的成绩都不理想,老师非常生气,要大家把整份试卷都抄一遍,而且再考一次。那天,女儿直到十二点整才把作业写完。看着她如释重负地走向房间的背影,我的心情却一点也轻松不起来。我想象她刚才被我错怪“磨蹭”时的委屈;体验她没有完成作业就被迫睡觉的无奈;揣摩她敲开我房门所需的勇气,很多的“如果”浮现在我的脑海——如果当时我能更耐心地问一下,如果我是自己女儿的老师,如果我是一个被作业重压下的小学生…… 前面发生的误会,都是因为我的思维方式过于“自我”。我开始反思平时的“我”。我是一个被冠以“灵魂工程师”称号的、从教20多年的“老”教师,我坚信“严师出高徒”的道理,自以为处处已经做到“为人师表”。如此等等,导致我常常只把学生看成“学生”,而忽略了他们是“孩子”,更是“儿女”。从此以后,每当我在教育教学中遇到“不可思议”或“难以接受”的事件时,我总是提醒自己做一个换位思维——我不对我的学生做我不希望孩子的老师对她做的事,我尽量对我的学生说我希望孩子的老师对她说的话。 其实,换位思维是个老话题,只不过我们在具体的工作中面对具体的对象“换位”得不够具体,不够到位。如果我们能真正做到换位思维,“山穷水尽”时也会变得“海阔天空”。 一、角色心理换位的涵义及理论依据 换位思维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角色心理换位,就是把甲的身份换成乙的身份,并以乙处的地位、客观环境以及所遇到的事件进行心理体验,此时甲的心理态势即是乙的心理态势。所谓角色心理,是指个体在现实社会中所担当的角色而产生的心理体验。一个人在社会舞台上所担当的角色不同,就产生了不同的角色心理。角色心理换位的理论依据是相似性原理。相似性原理认为:客观事物虽千差万别,但只要发展程度和内外条件相似,那么其未来发展态势也就相似;不同的两个过程之间只要具备了上述相似性,就可以根据其中一个已知过程及其相应的变化结果,推测另一个未知过程及其相应的变化或结果。在教育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性格迥然、习惯各异的形形色色的学生,针对学生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不能简单地采用一种标准、一副面孔和一种声音。应该艺术地使用角色心理换位。 二、如何在教育中运用角色心理换位 (一)摸清学生问题的根源,是做好角色心理换位的基础。要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就要把握他们的思想变化的曲线。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人的需要有五个层次,不同的人又有不同的需要强度。在一般情况下,人的思想波动变化是一种现象,没有满足某种需要是原因。我们要找出一个人思想变化的症结,就要分析这种因果关系。孔子曾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也就是说,审视他的日常行为,观看他所经历的事,洞察他的意向,人还有什么内心活动能隐瞒得住呢?只有找到被教育者情绪波动变化的影响源,才能为角色心理换位奠定基础,创造条件。 (二)确定教师与学生感情的共鸣点,是做好角色心理换位的关键。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感情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具有某种独特色彩的主观体验。人对客观事物的好恶不同,产生的内心变化和外部表现也不同。教师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不能习惯于“你说我听”的单向交流。要变单向交流为双向交流,使双方的感情上产生共鸣。只有感情上产生了共鸣,思想上才能产生对流,心灵上才能撞击火花。只有以心换心,才能知心;只有知心,才能同心。只有心相印,才能情相融,理相通;教师说的话才能在学生那边字字入耳,句句入心。 (三)完成双方在共同理解基础上的思想共识,是角色心理换位的根本目的。人不但有感情,而且有理智。找到双方感情上的共鸣点并不意味着思想工作的终结,而要遵循人的心理活动过程的“知”、“情”、“意”运动轨迹,在“知之其源”和“动之以情”的基础上达到共同理解。教师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满足其正当合理的需

文档评论(0)

asd336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