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75.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略谈陈三立
傅璇宗
陈寅恪是一位史学家,但是他的成就的意义与影响已远超过历史学界。他在近现代中国文
化思想史上,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人物。
我们知道,陈寅恪的祖父陈宝箴,父亲陈三立,都是他们那一时代的改革者,深为中华民
族受到外国侵略者的蹂躏而扼腕愤慨。陈宝箴作为地主要员,特别是 1894 年中日甲午战
后,任湖南巡抚,一种深刻的民族危亡感使他力图振兴实业,讲求维新自强,他的得力助
手就是其子三立。
1894 年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因战争失败引起进一步的割地赔款,这对知识界触动极大。
当时陈宝箴已由湖北改迁直隶布政使。马关条约签后,
1895 年 5 月,他曾致电张之洞,请
诛李鸿章以谢国人。同年
9 月,陈三立至上海,与康有为、黄遵宪等会晤,参预筹备上海
强学会事。也就在这一年秋,陈宝箴被任命为湖南巡抚。陈宝箴长期居于湘中,对当地民
情甚为熟悉,又激于时势风云,积极推行新政。陈三立此时也返湘,协助其父,并推荐梁
启超任湖南时务学堂总教习。
但是正当湘省新政轰轰烈烈开展之时,八月份北京变法宣告失败,清廷下令,陈宝箴父子
均革职,且永不叙用。这是陈三立一生的转折点。他随即陪侍其父归江西修水老家居住。
三立为其父所写行状,以极沉痛的笔调描述他们这一段的生活情景:“往往深夜孤灯,父
子相语,仰屋欷歔而已。”
1900 年,义和团事起,八国联军入京,慈禧太后带着光绪西逃
陕西,就在这世难亟变之际,陈宝箴在焦虑抑郁中去世。此后,陈三立移居南京,并经常
来往于武昌、南昌、庐山、上海等地,虽然其间他曾一度与其家乡江西修建铁路事情,但
始终远离政治,以超然于世的诗人自许。只是他仍关心国家与民族的前途。
1932
年他住庐
山,正值“一·二八”事变,日军发动对上海的进攻,据吴宗慈《陈三立传略》
:“忆民
国二十一年壬申,日寇侵占上海闸北,沪战遂作。先生居牯岭,而日夕不宁,于邮局订阅
航空沪报,每日望报至,读意,则愀然若有深忧。”而宗九奇《陈三立传略》记此事,更
谓:“每日望报至,至则读,读毕辄愀然形于色,郁郁不语。一日深夜,忽于梦中狂叫,
喊杀日寇。” 1933 年秋冬,移居北平城中。 1937 年 7 月芦沟桥炮声起,日本侵略军进
城,八十五岁的老人不胜家国之悲,一气之下,绝食而死。
陈三立年青时自许甚高,他随侍其父游宦各地,目睹清朝吏治的腐败,往往“醉后感时
事,讥议得失,辄自负,诋诸公贵人”,自以才识当出诸公贵人上。封建政治的腐败与列
强的侵略,一种民族危亡感使他投身于维新变法的大潮流中。但是他与其父在湖南推行的
新政,看似和康梁的变法相同,所走的路子却各异。
陈三立在清末民初,一直以诗文名家,有盛名于东南。如 1924 年,印度大诗人泰尔戈访
华,时陈三立七十二岁,正寓居杭州,徐志摩等特地从北平前往杭州,介绍他们两位见
面、合影。如吴宗慈《陈三立传略》所说:“华、印两诗人,各为其本国之泰斗,比肩一
帖,接迹重洋,诚近代中印文化沟通之佳话。” 1925 年,《甲寅》杂志第一卷第五号至第
九号,刊载汪国垣《光宣诗坛点将录》 ,将陈三立以“天魁星及时雨宋江”当之,可见当
时人视之为执中国诗坛之牛耳。 1936 年陈三立已依随陈寅恪移居北平。那年伦敦国际笔会
曾邀请他和胡适与会,以胡代表新文学,他代表传统文学,终因陈三立时年已八十四,不
能远涉重洋而止。在后世一般人印象中,散原老人只是一个足迹仅涉山林、只以诗文自娱
的诗翁,而不太了解他前半生还是一位站在时代前列、颇有新见的改革家。
他为一些清室故臣所作序跋、墓志中,对清之覆亡表示痛惜,而对武昌起义却抱对立情
绪。但尽管他当时对西方的认识还茫然得很,尽管他仍以遗老自居,却尽可能送几个儿子
出国,去接受与故老传统迥异的西学,并且还寄以厚望,这可以提供我们去进一步认识处
于新旧交替中而又急剧变化的近代中国,人们思想面貌的异常复杂性。
(选自《中国文化研究》 )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作为史学家的陈寅恪,之所以成为近现代中国文化思想史上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人物,
是因为他生活在一个思想开放的家庭环境里。
B.陈三立在湘协助其父轰轰烈烈推行新政时,北京变法失败,父子二人均革职,且永不
叙用,这让陈三立心灰意冷而远离政治。
C.陈三立年青时自许甚高 , 目睹清朝吏治的腐败,往往诋毁诸公贵人,且在投身于维新
变法的大潮流中时,和康梁的变法路子不同。
D.吴宗慈《陈三立传略》和宗九奇《陈三立传略》中记录的陈三立在日军发动对上海的
进攻时的深切忧虑,展示出他爱国者的形象。
伦敦国际笔会曾邀请他和胡适与会,但他当时足迹仅涉山林、只以诗文自娱,因此以年迈不能远涉重洋为由,没有参加这次笔会。
(2)文章写陈三立,又安排了对陈宝箴和陈寅恪的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