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卫星跟踪揭示两个黑颈鹤种群的迁徙模式和栖息地利用.pdf

基于卫星跟踪揭示两个黑颈鹤种群的迁徙模式和栖息地利用.pdf

  1. 1、本文档共4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摘要 摘要 黑颈鹤 (Grus nigricollis) 是唯一的一种终生生活在高原的鹤类,近年来因为栖息 地丧失,人为干扰加剧,其种群受到威胁。2015-2016 年,课题组在云南省大山包湿 地和西藏林芝地区分别为5 只和7 只黑颈鹤佩戴了GPS-GSM 跟踪器。基于卫星跟踪 数据,分析比较了黑颈鹤若尔盖-大山包种群和青海-林芝种群的迁徙模式和栖息地利 用情况。 本研究首次揭示了黑颈鹤青海-林芝迁徙路线,确定了若尔盖种群的白河和青海 种群的巴松措、沙珠玉河共三个重要的迁徙停歇地。若尔盖种群的迁徙时间(春季: 4.2 ± 3.9 d ;秋季:7.0 ± 2.9 d )和迁徙距离(春季:755.0 ± 64.8 km ;秋季:774.5 ± 48.0 km )均小于青海种群的迁徙时间(春季:8.7 ± 4.6 d;秋季:30.0 ± 10.6 d )和迁 徙距离(春季:1182.5 ± 90.4 km ;秋季:1455.7 ± 138.0 km)。 使用核密度估计法算出跟踪个体的活动区面积(95% KDE )和核域面积(60% KDE )。对于若尔盖种群,夏季和冬季繁殖个体的平均活动区面积和平均核域面积均 远小于非繁殖个体;对于青海种群,夏季繁殖个体的平均活动区面积和平均核域面积 均远小于非繁殖个体,而冬季繁殖个体的平均活动区面积和平均核域面积均大于非繁 殖个体。基于土地覆盖数据分析了两个种群的栖息地选择类型,发现黑颈鹤偏好于湿 地与水体类型的栖息地,在度夏地更偏好于草地类型的栖息地,在越冬地更偏好于耕 地类型的栖息地。基于公共平台获得的环境因子数据建立物种分布模型对栖息地选择 的环境因子进行重要性排序,发现海拔在度夏期和越冬期均对黑颈鹤的栖息地选择有 较大影响,坡度和降水量相关的因子对度夏期栖息地选择有较大影响,温度相关的因 子对越冬期栖息地选择有较大影响。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索黑颈鹤的迁徙行为和栖息 地利用情况奠定了基础,为黑颈鹤未来的科学研究及保护管理等提供参考。 关键词:黑颈鹤;迁徙模式;栖息地选择;核密度估计;物种分布模型;环境因子重 要性;GPS-GSM 跟踪 I 目录 目录 摘要I Abstract II 1 引言 1 1.1 基于卫星跟踪技术的鸟类迁徙和栖息地选择研究 1 1.1.1 鸟类迁徙研究 1 1.1.2 鸟类栖息地选择研究 2 1.2 物种分布模型 3 1.2.1 物种分布模型简介 3 1.2.2MaxEnt 模型 4 1.2.3 物种分布模型评价方法 5 1.3 黑颈鹤研究概况 5 1.3.1 黑颈鹤物种简介 5 1.3.2 黑颈鹤迁徙研究 6 1.3.3 黑颈鹤栖息地选择研究 6 2 方法 8 2.1 研究区域 8 2.2 数据收集 9 2.2.1 跟踪数据收集 9 2.2.2 环境数据收集 10 2.3 数据分析 11 2.3.1 数据分析使用的主要软件 11 2.3.2 数据分析主要步骤 12 3 结果 13 3.1 数据收集结果 13 3.2 两个黑颈鹤种群迁徙模式研究 15 3.2.1 黑颈鹤若尔盖-大山包种群迁徙模式研究 15 3.2.2 黑颈鹤青海-林芝种群迁徙模式研究 20 3.3 两个黑颈鹤种群栖息地利用研究 25 3.3.1 黑颈鹤若尔盖-大山包种群活动区及栖息地选择研究 25 3.3.2 黑颈鹤青海-林芝种群活动区及栖息地选择研究 29 4 讨论 33 4.1 两个黑颈鹤种群迁徙模式比较 33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6****658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3055023000005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