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囚绿记》导学案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习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
2.能找出作者抒写绿的形象的语句,探究绿的内涵。
3.能通过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情感态度,说出绿的新的含义。
4.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2、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从品味关键句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
的语句入手。
难点:
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特色。让学生在阅读中明确“绿”的象征意义。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课前预习,并完成以下练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猗 郁 ( yī) 蕈菌 (x ùn j n ù) 揠 苗 助长 ( y )à 淅 沥 ( xī) ( l ì ) 移 徙
. .. . .. .
( xǐ) 涸辙 ( h é)( zh ) é 瞥见 (pi ē) 陆蠡 ( l ǐ) 急不暇(xi á)择
.. . . .
2、解释下列词语
涸辙 : 干涸了的车辙
揠苗助长 : 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淅沥 : 象声词,形容轻微的风声、雨声、落叶声等
二、作者简介
陆蠡( 1908—1942),字圣泉,原籍浙江天台。 1919 年进浙江基督教蕙兰中学, 1921 年转入浙江之江大学附中,开始阅读文学作品并尝试写作。 1926 年考入之江大学, 1928 年转学到上海劳动大学机械系。 1930 年任教于杭州中学。
1932 年开始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任编辑, 一度曾到福建泉州一私立中学任教。写有大量散文作品,出版过 3 本散文集。
《海星》中几乎全部是散文诗似的篇章,表现了一个青年知识分子的回忆、
幻想与沉思,文字清新纯朴。笼罩着孤独和空虚的情绪。 《竹刀》中的一些篇章,增加了现实主义的色彩,并写了走向反抗的农民。笔调忧伤愤懑。 《囚绿记》写于抗战爆发之后, 除了上述题材和情调之外, 又加入了对祖国山河沦亡的感叹与对民族气节的礼赞。 1942 年 4 月,日本宪兵查抄文化生活出版社,搜去一些有关抗日的书籍。他虽然当时并未在场,但知道消息后,前去交涉,被宪兵扣留,
最后因遭酷刑逝世。
三、 初步感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高声朗读、轻声朗读、一个人读,找个伴儿一起读等不同形式)自由朗读课文,并明确下列问题。
(要求:标注段落,圈划疑难字词。或结合课后注释,或同学相互讨论,合作解决,实在不能解决的,也可当场求助老师。 )
1、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因为他爱绿)
2、他把绿 “囚 ”牢了吗?(他后来把绿释放了)
3、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
四、梳理概括
请快速阅读课文,圈划关键句(即那些写行动的句子) ,试像 “囚绿 ”那样用
两个字概括本文思路。请在横线上填上相应的动词,在括号内填上对应的段落。
明确:写作思路:
绿( )囚绿( ) 绿( ) 绿( )
择绿、近绿、囚绿、释绿。
五、研讨探究
1.哪些语言直抒了他对绿的爱意呢?
—— 第 5-7 段,分段朗读。注意以下语言的情感 。
绿是生命,是希望,是慰安,是快乐。
把心等焦了,
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
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
绿叶和我对语,
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2.我们不仅能从正面的抒情中看到了作者喜爱绿,还能从侧面的描写中看到他对绿的执着?
1
—— 住宿条件:潮湿,简陋,暴晒时间长,炎热。
选择:瞥见这绿影,毫不犹豫地决定,惊奇
3.这绿色囚得住吗?
—— 一叶,一须,都朝着原来的方向
永远向着阳光生长
4、品味欣赏
这分执着的珍爱必然引发极细致的欣赏, 但欣赏的似乎是常春藤外在的生长,其实更欣赏的是绿的生命,绿的希望。而这欣赏最终演变成了自私的占有。作者要用绿色来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到此我们会发现作者在前文就说自己疲累、孤独,联系起来我们不觉奇怪吗?抑郁有何深意?
(提示 —— 知时论文 ,知人论文。 )
联系 13 段的卢沟桥事件。
1)写于抗战爆发之后,写作者在上海 “孤岛 ”时期,怀念在北京的一段生活。
2) 1935 年作者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上海沦陷后,他留沪主持该社工作。 1942 年 4 月 13 日,因出版抗日小说,被捕,刑审数月,受尽酷刑,英勇不屈。日本人曾提审陆蠡,问: “你爱国吗? ”“爱国。 ”“赞成南京政府(按:指汪伪政权)么? ”“不赞成? ”“依你看,日本人能不能征服中国? ”“绝对不能征服! ”日本人勃然大怒,给他上了酷刑。 )
抑郁的深意? —— 民族的苦难,国人的囚禁
六、理解运用
什么是象征?联系当时的社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