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精品文档,助力人生,欢迎关注小编!
《声音文字通》韵类考
摘要:《声音文字通》为明初赵谦花二十载写成的一部韵学著作,在明初影响颇大,受到学界重视,为《永乐大典》所收录,后不传。今从《永乐大典》中将其辑佚出来,对其韵类进行系统研究,其音混切较为繁杂,基本代表了明初北部吴语的一些语音特点。
关键词:赵谦;《声音文字通》;《永乐大典》;韵类
一、《声音文字通》及其音切辑佚情况
赵谦,字撝谦,初名古则,更名谦,浙江余姚人。据《明史》[1]记载,我们推断其生卒年为公元1351~1395年。
《声音文字通》是赵谦“积二十年然后成”[2]的一部重要的学术著作。焦氏《笔乘》载:“既殁,门人柴广敬以《声音文字通》进,亦未板行也。”[3]知此书不及板行,其弟子柴广敬参修《永乐大典》时,将《声音文字通》进献朝廷,采录于《永乐大典》之中,因而世上不传。而《永乐大典》又是皇家用书,甚至高官学士都不能轻易翻阅,故在明代对于《声音文字通》就已经是“学书者心好之,莫得而见也。”[4]
由于这些原因,《声音文字通》问世以来,历代学者都没有进行过系统的研究。据我们研究,《声音文字通》是一部韵图韵书合编型辞书,应与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宋本广韵·永禄本韵镜》合刊影印的性质相当。近代学者耿振声在《明清等韵学通论》中对其有过简略的介绍,对其进行细致研究的是谷秀梅先生[5],但其忽略了《声音文字通》被《永乐大典》所收录的事实,只是研究了“准等韵图”[6]式的那部分内容。鉴于此种情况,我们从现存《永乐大典》中将有关《声音文字通》的材料辑佚出来,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本文是对其韵类的研究。
我们从现存《永乐大典》中共辑佚出《声音文字通》的单字注释条例328条。其中没有用反切注音的有71条,实际有反切注音的条例257条,去掉重复的音切,《声音文字通》有不重复反切共有97个,共为257个单字注音。
二、《声音文字通》的韵类
根据辑佚出的材料对《声音文字通》的韵类进行考证,为了方便陈述,本文采用《切韵》、《广韵》的名词术语作为工作语言;为了解决“实同类而不能系联”的矛盾,我们在系联法的基礎上,参照《切韵》、《广韵》音系,并采用枚举归纳推理来归纳《声音文字通》的声韵系统。通过我们的研究,《声音文字通》的257字个可归为41个韵类:
东类(10例)、锺类(6例)、江类(1例)、之类(17例)、模类(30例)、灰类(11例)、文类(3例)、魂类(7例)、痕类(1例)、先类(1例)、萧类(8例)、宵类(3例)、阳类(1例)、唐类(7例)、庚类(11例)、青类(1例)、衔类(14例)、尤类(1例)、腫类(1例)、止类(9例)、尾类(7例)、姥类(9例)、缓类(4例)、皓类(1例)、养类(1例)、梗类(2例)、有类(7例)、厚类(9例)、送类(7例)、用类(3例)、志类(12例)、御类(7例)、暮类(1例)、霽类(2例)、祭类(14例)、泰类(7例)、卦类(4例)、映类(3例)、屋类(7例)、质类(2例)、陌类(3例)
三、《声音文字通》的语音特点
通过比较研究,我们得出《文字通》的韵类系统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中古通摄混读
东、冬、锺此三韵混读由来已久,王力先生考证唐代玄应的反切中东、冬、锺无别,《经典释文》的反切里东冬锺混读,南唐朱翱反切亦是如此。到了宋代,三韵合一更为普遍。《四声等子》、《切韵指掌图》东冬锺同为一图,等韵图中,东为一、三等韵,冬为一等韵,锺为三等韵,东一与冬混并,东三与锺混并。清代宁波人仇廷模的《古今韵表新编》中通摄合口一三等韵字同为钟东韵,《文字通》中不存冬韵,但东三与锺混并(饔、癕:影弓切/竆:溪供切/颂、溶、蓉、庸:谕弓切/贚:来贡切),符合同等相混的规则。
(二)止摄支、脂、之、微诸韵全面混并
脂微在《诗经》中是分立的,直到第六世纪,微韵独立,其中一部分与脂韵合流。王力先生《汉语史稿》:“支脂之微四韵合一,陌麦昔锡合一,至少在第八世纪以前就完成了。”到中古,支、脂、之、微诸韵全面混并。周祖谟《宋代汴洛语音考》:“止攝支脂之微四韵通用,自唐代已然。”[8]宋明诸多语音材料都可以证明这数韵已读为同音,《声音文字通》亦不例外。藣、錍、椑、箄、:?丌切/披、旇、鲏、丕、伾、秠、駓、魾、邳:滂丌切/只、咫、扺、坻、枳、轵、疻:照已切/徛、冀:见意切/死:心子切/呬:许?切 /咥、?、欷、饩、忾、摡、塈、忥:晓?切/髓、:心鬼切/觜:晶鬼切/惢:日鬼切/菙:禅鬼切/厽:来傀切/趡:青鬼切
(三)遇摄之中韵类混并
遇摄之中鱼、虞、模三韵的合流至少在第八世纪已经完成了。至晚在十六世纪分化为现代汉语普通话的u、y两音。《古今韵表新编》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