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精品文档,助力人生,欢迎关注小编!
《昭通方言疏证》之方言词汇概况研究
摘 要:《昭通方言疏证》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较为系统而全面研究昭通城区方言的专书,收词颇多,内容翔实,范围甚广,实为一部调查研究昭通方言的给力之作。本文首先从分类和构词法两个角度,通过综合分析各卷释词词条,从而把握特定时期的方言词汇概况,并找出《昭通方言疏证》在梳理方言词汇中存在的局限和不足。
关键词:《昭通方言疏证》;分类;构词法;方言词汇概况;局限
《昭通方言疏证》乃记录与研究云南昭通方言词汇的著作,共十卷,收词2041条。除第十卷“特殊用字举例”、“说三字式倒装叠词”、“说四字式词组”为汉语方言词汇理论的范围外,其余九卷按传统著作《尔雅》、《方言》对词汇义类的划分方法,分作“释词、释天、释地、释人、释衣服、释饮食、释宫室、释博物、释器用”等九部四十二类。具体地,各部分词汇概况如下:
1、“释词”部分数量最多,达到793条,分别从助词、虚词、释诂、释言、联绵词、组合词六个方面进行介绍。
2、“释天”部分数量较少,搜集的词汇主要表现在自然现象、时间名词方面。
3、“释地”一卷所记载的词汇集中于地理、地形等专有名词上,其中也包括修饰地理地形的量词、形容词、动词。
4、“释人”卷收词577条,一是从人的身体器官、形态等所有外在的表征进行描述,同时也涉及与身体部位相关的动词,如与眼睛“目”相关的“睃”、“眨”、“瞅”、“盯”,与“口”相关的“謟”、“訆”(俗以“叫”为之);与“手”相关的“撇”、“扒”、“扳”等字;二是称谓词,如“老倌”、“公公”(“祖父”义)、“婶”、“亲家”等,同时凡是以人的特性命名的事物、行为等也收为此类,如“竹夫人”(义为“盛夏时节用以取凉的一种以竹为材料的器具”)、“坐草”(义为“女人临产”)。
5、“释衣服”一卷收词一百余条,所收词条主要以昭通地区百姓的装束为主,辅之以相关的动词,这些词能充分表现出民国时期昭通地区人民的衣着服饰特点,如“袍子”、“兜肚”、“纙帏”、“緄身”等。
6、“释饮食”一类通常与昭通地区的饮食文化和特点有关,主要体现在名词上,辅之以烹调食物的动词以及修饰食物的形容词,如“米线”、“糍粑”、“花粑粑”、“连滓捞”等。
7、“释宫室”一节以日常生活中的普通设施为主,诸如“照壁”、“土墼”、“柱敦”等。
8、“释器用”部分主要体现在农业器具用词和生活器具用词上,《昭通方言疏证》中有关农业器具的用词现今只有在农村中保留相对完整,如“板锄”、“钉耙”、“锒铛”、“滚子”、“簸箕”、“筲箕”等。
9、“释博物”一节所收词汇内容繁多,诸如日常用品、蔬菜、水果、飞禽走兽之类,如“洋发烛”、“茈姜”、“山灵果”、“古子羊”、“乌金”等。
据笔者统计,《昭通方言疏证》中今语词(包括今方言与今通语)计2041条(同词异字计为一个词),其中今昭通方言词640个,今语、今通语、通语词计1400余个。古、今语词(包括古语、今通语及今方言,其中兼为古语、今通语或今方言者计为一个词)共2030多个。
《昭通方言疏证》收词颇多,内容翔实,范围甚广,实为一部调查研究昭通方言的给力之作,但是也存在一些局限,一是词的划分归类不明确,有混杂之嫌,我认为出现此种现象的原因在于此种词类划分方法的固有缺陷,如在《疏证·释词》虚助词部分出现的词条“捂”又见于《疏证·释诂》部分,同是动词成分却分属于两个不同的词部,同时,这些重复出现的词条在解释的过程中出现了前后不一的现象,如“下”,在《疏证》中第94条、104条就出现了前后解释混杂的现象,“下”通常与数词“一”相连,在第94条中记载有“打一下”,“下”音如“哈”上声,在104条中,“下”用于动词后充当语气词,“打下”或曰“打一下”,“下”音如“哈”去声,于是就出现了同字异音的现象;二是根據考证结果来看,这些词中有一部分词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昭通方言词汇,如“颠东”一词,实为四川成都话,“婗子”一词,实为冀鲁官话,“苤蘭”为胶辽官话,“诖帐”在四川武昌话,长沙话中亦有之,“弇”,中原官话,在河南南阳一带盛行。这与姜先生的求学经历和生活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疏证》中会出现许多诸如西南官话中其它方言片、方言点的特有词汇,而且姜先生师从章太炎老先生,所以《疏证》在研究汉语方言的方法、理论与材料诸方面都直接继承章太炎先生的《新方言》,。据统计,《昭通方言疏证》与《新方言》在《汉语方言大词典》同一词目中出现的次数达41次,如“耳括子”、“脸巴”、“打哈仙”、“呵呵”、“取(一开茶)”、“饸饹”等。同时,《疏证》中的一部分词汇来源于《新方言》之中,如“草马”,此词在《汉方》和《现方》中都无从查证,但是在《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