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精品文档,助力人生,欢迎关注小编!
港台科幻小说的民族风格架构与通俗化之路
从第一篇原创科幻小说《月球殖民地小说》(作者为荒江钓叟)于1904年发表至今,中国科幻小说已经走过了百年历史。中国现当代科幻小说,自它诞生之日起,就像一个不胜娇羞的异族少女,带着“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姿态,小心谨慎地走进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序列。港台科幻小说,作为中国科幻小说重要的组成部分,一开始就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不管是台湾科幻小说的“民族风格架构”,还是香港科幻小说的“通俗化”,它们为探索中国科幻小说的民族发展道路,都各自做出了自己的独特贡献。
一 台湾科幻小说的民族风格架构
台湾科幻小说起步较晚,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当大陆科幻小说在“向科学进军”的口号下,沿着科普化道路发展的时候,台湾科幻小说则是在西方科幻的熏染下,出于文学自身发展的需求,稳步发展起来。短短三十几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科幻小说在台湾的发展就一帆风顺,相反,其发展也经历了颇多坎坷:如,或把它当作科普教育的工具,或将它等同于儿童文学,或把它借用为推动科学发展的手段。种种相对“多舛”的命运,表面看是对科幻小说概念认识上的分歧,实质上是科幻小说价值观念模糊的表现,致使科幻小说这株文学百花园中稚嫩的小草,似乎始终找不准真正属于自己的位置。造成这一切的根源在哪里呢?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在他的《中国科学文明史》中总结说,中国人比较注重实用,而西方人注重好奇,正是民族文化背景的不同产生了心理上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决定着大众对科幻小说的态度。在美英等西方国家,现在已经具备了良好的科学环境,因此,科幻小说在那里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而在台湾,对科技的重视是浮面的,科学精神依然很缺乏。科学的相对落后,使富有责任感的中华文人欲利用科幻达到普及科学之目的。而“怪、力、乱、神”的传统习见,又使科幻小说这个主流文学之外的新生儿,遭遇轻视。如今台湾科幻小说已渐渐走出观念上的误区。无论作者还是读者都已普遍认识到:科幻小说是文学作品,不是科普读物,不担负科学普及的重任。
台湾第一篇科幻小说是著名散文作家张晓风的《潘渡娜》,全文共两万多字,1968年刊印在《微信新闻》上。有感于英国作家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和宗教故事的启示,小说描写科学家造人的悲剧故事。科学家刘克用采用无性繁殖技术,创造了一位外貌完美无瑕的女性潘渡娜,并介绍给一个名叫大仁的“我”为妻,因为潘渡娜的成功,科学家本人却精神崩溃。最后,潘渡娜在“究竟我少了什么?”的追问中死去。小说表达了对高科技手段导致人性变异的思考。由于当时张晓风在文坛享有盛誉,她的尝试立刻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翌年,张系国在《纯文学》月刊发表三万字的中篇科幻小说《超人列传》。年底,黄海将其在报章杂志所发表的一系列以太空冒险旅行为背景的短篇科幻小说收编成《10101年》出版(出版后获该年度台湾评选的“全国社会优秀青年文艺作家奖”)。1972年,他又出版了标示为“未来问题小说”的《新世纪之旅》科幻集(至1975年的三版序中才称为“科学幻想小说”),作品描写一个死于1970年的人,尸体被冰冻,至2020年解冻,这个人复活后漫游未来的奇闻。起步阶段的科幻小说,创作技巧深受西方经典科幻影响。这些具有拓荒意义的作品,标志着台湾科幻创作的历史序幕从此揭开。
由于科幻小说没有得到学界广泛认同,作家的创作相当拘谨,普遍的创作心态如黄海所言:“当初写作科幻小说,也都是在传统的文学刊物上发表的,三人(指张系国、张晓风和黄海)也都是原本从事传统文学的创作,因利乘便写起科幻”sup①/sup。也就是说,大部分科幻作者都是非专业作家,他们利用百忙工作之余,抽空搞点科幻小说创作。即便如此,他们的创作,还是推动了台湾科幻小说的发展。首先是一些西方著名科幻译作纷纷出版,如,1968年,美国科幻小说家阿瑟克拉克(Arthur C. Clarke)的《月球历险记》,作为台湾第一本科幻译作,由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1969年,志文出版社出版了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由于著者的世界性声誉,该书出版后立即引起轰动。1974年,台湾第一份科幻小说杂志《综合月刊》,开始大量翻译和刊印科幻小说。从此,科幻译著开始流行。其次,科幻作家们借助杂志期刊开辟“科幻小说”专栏,或刊载科幻作品,或举办讨论会。如1978年,《宇宙科学》杂志举办的科幻座谈会,是第一次针对科幻小说创作进行的研讨会,对倡导台湾科幻小说创作意义深远。1982年,《联合报》也举办科幻小说座谈会,参加者都为后来台湾科幻文坛的重要作家,如沈君山、张系国、戴维扬、黄凡、郑文豪、黄海等人。自1992年起,《幼狮文艺》陆续刊登科幻小说评论及科幻著、译小说;为庆祝创刊四十周年,1994年,又举办“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