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
工程光学基础实践论文
论 题 :
作 者:
专 业:
学 号: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2014 年 6 月 8 日
我国古代的光学成就
摘 要
中国古代的光学是被公认为古代物理学发展较好的学科之一;它的最早历史
可追溯到战国初期的墨翟、东汉王充、宋代沈括、元代赵友钦等都在光学上做出
了重要成就。阳隧的制造、影的形成、小孔成像、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等等,
远早于世界其他国家。由于古代玻璃制造业不发达,几何知识缺乏,因此,光反
射和折射知识甚为薄弱。但是,由于炼丹家和对玻璃与晶体的兴趣,因而在有关
透镜方面的知识、晶体分光和颜色的知识则远走在世界前列。
关键词:古代光学、小孔成像、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晶体分光。
正 文
1、对光源的认识
光和镜是古代光学实验的物质基础,古代人对太阳光的认识和利用,各种灯
具的制造、燃料的演变和热光源效率的提高,各种冷光源的发现和利用,使他们
在光学上获得了许多成就。
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太阳,远古人已产生太阳崇拜的观念;从早在公元前6000
年的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文物看,太阳被刻画在陶器、玉器和象牙上。从浙江余杭、
安溪出土的良港文化玉壁,壁心的绘画外形颇似一座祭坛,内部为一太阳的形象
符号,上端作冠冕状,两侧似有翅膀;这是神化了的太阳。在人类生活的地球上,
日与月是明亮的象征,“明”字就是由它们二者构成的,文字的构造反映了人们
已认识到大地的光照与太阳的关系。太阳光是人类最重要的自然光源,也是古代
人进行光学实验或光学表演的重要光源。西周初期,阳隧的铸造与利用,是人类
利用阳光点火的伟大发明之一。据《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载,战国时期某画家
在一片豆荚内膜上作精细图画,然后“筑十板之墙,凿八尺(分)之瞩,而以日
出之时,加之其上而观”。可见,古代人掌握了利用日光进行光学实验的方法。
火的创造与利用对于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革命;距今八九十万年的前陕西蓝
田人就学会用火和保存火。六盘山余脉有几处新石器时代的窑洞,洞壁上有50多
处火苗状烧土,证明这些烧土就是古人用灯的遗迹。甲骨文中“光”字的造型“从
火,在人上”,是人高举火炬之意。可见,“光”字与早期火焰光源是一致的。古
代有所谓“神农作油,轩辕作灯,唐尧作灯集、成汤作;蜡烛”的记载。在这里,
有关发明者的说法不一定正确,但它多少反映了上古时代人造光源的发展历程。
2 、小孔成像
以墨翟为首的墨家、沈括、赵友钦和郑复光等人都作过小孔成像实验。这使
他们不仅掌握了有关知识,而且懂得了光的直线行进的性质。
《经下》:“景到,在午有端与景长,说在端。”《经说下》:“景光之人煦
若射。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足蔽下光,故成景于上;首蔽上光,故成
景于下。在远近有端与于光,故景库内也。”
文中大意是,在小孔暗匣里所成的像是倒像。光线相交午而过小孔;小孔与
匣内屏的距离,小孔与物(或人)的距离是与像的大小变化相关的,而且孔愈小,
像愈晰,(如图 6-3)。故云“景到,在午有端与景长,说在端。”《经说下》文作
了进一步解释和补充。光线照人就像射箭一样笔直飞快,所谓“光之人煦若射”。
光发自下 B 者,经孔 O 而向高处,成 OB′;发自上A 者之光,经孔 O 而向低处,
成 OA′。故云“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人或物 AB 在匣内成倒像,即 B
′A ′,故云“景库内”。
3 、反射镜成像
从原始社会起,美的观念曾促使人们梳妆打扮,就借助于池沼湖泊的平静水
面寻影。陶器出现之后,就有了“水监”。只要在陶盆里盛水,它就成为一面相
当好的水镜。人们清楚,只有静止的水面才能当镜使用。“水静则平,平则清,
清则见物之形弗能匿也。”甲骨文中的“监”字造型,就是一个人对盆水寻影,
它是最早的“镜”字。
无论平面或球面镜,都遵循这个反射定律。就反射光线的光路而言,古代人
对此已有所认识。《墨经》指出“景迎日,说在转”,其中“转”字表现墨家知道
反射光的光路发生了方向性改变。
古代中国人对各种镜面成像现象作了许多探讨,取得了古代西方人所未及的
成就。《墨经·经下》:“临鉴而立,景倒。多而若少,说在寡区。”《墨经·经
说下》:“临正鉴,景寡,貌态、黑白、远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