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珙县方言本字考.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精品文档,助力人生,欢迎关注小编! 四川珙县方言本字考 摘要:珙县隶属四川宜宾,珙县方言属于西南官話岷江北小片,有很多语音在现代汉语中无法找到对应的字,常常是只知其音义,不知其形,故很有考证的必要性。本文对珙县方言的10个字进行了本字考,遵循音义结合的原则,借助文献资料佐证,探求其语源,从而确定珙县方言中的这些字与字形的联系,考证出本字。 关键词:珙县方言;本字;考证 方言是语言的变体,是在口语上与一种语言的标准语有区别的地区性或区域性的语言变体。四川珙县话属于西南官话岷江北小片,有其独特地域特色。本文主要以珙县方言为探查对象来进行分析、考查,运用因声求义的方法,探求语源,通过古籍文献左证,对珙县方言中的10个字进行了考证,寻找它的本字,考究它的词形。 跶[ta31]:动指跌倒、摔跤。《玉篇·足部》:“跶,足跌也。”《字汇》:“音挞,足跌也,或省作。”“跶”作“跌倒”义,在文献中多见,如:《史记》云:“公与语,不自知跶之前于席也。”又《五灯会元》卷五《丹霞天然禅师》云:“(马)祖问:‘从甚处来?’师曰:‘石头。’祖曰:‘石头路滑,还跶倒汝么?’师曰:‘若跶倒即不来也。’”这里“跶倒”即“跌倒”。今珙县话仍将“跌倒”称为“跶”。又作“搭”,为同音借用。如《蜀籁》有:“十字口搭仆扒,分不倒东南西北。”“搭仆扒”即指“跌倒”。 蠚[xo31]:动蜇、刺,有毒腺的动植物刺别的动物,或作“”。《集韵·铎韵》有:“,同蠚。”《说文·虫部》:“,螫也。”《广韵·药韵》:“蠚,虫行毒。”文献用例甚多。如《山海经·西山经》:“(昆仑之丘)有鸟焉,其状如蜂,大如鸳鸯,名曰钦原,蠚鸟兽则死,蠚木则枯。”今珙县方言仍保留有“毛毛虫蠚人”的说法。 今四川还有一种名为蠚麻的恶草,其枝叶拂人之处,则会瘙痒红肿,疼痛难忍。其名当来自“蠚”的本义“螫”。《蕲春语》云:“今吾响有此螫也;螫,虫行毒也。,呼各切;《广韵》作蠚。今吾响有此语,音同《唐韵》。”《蜀方言》卷下:“虫螫人曰蠚。” 軃[t?o42]:动下垂貌。《广韵·哿韵》:“亸,下垂貌。”一本作“亸”,《篇海》载:“亸,音妥。垂下也,讹作軃。”唐刘禹锡《和乐天鹦鹉》诗:“敛毛睡足难销日,亸翅愁时愿见风。”本字或作“垂”。《说文》:“垂,草木花叶垂,象形。”引申为凡下垂之称。《校注》:“《康熙字典》引《篇韵》:‘亸,音妥,垂下也。’……古音在戈部,今音是为切。人不知其为一语,读今音则假垂为之,读古音则假亸为之。”黄尚军指出:軃字已见于唐代。一为“禅”母,一为“定”母,音可转,则本字“垂”废而不用。 今珙县方言还有“不要把衣服軃在地上”的说法,“軃”的“下垂”义仍然活跃在四川话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窥探古音演变的轨迹。 隐[??n42]:动(硬物)硌,一般用于人。《文选》曹植《七启》:“乃使北宫、东郭之俦,生抽豹尾,分裂抠肩,形不抗手,骨不隐拳。”“隐拳”或作“硌拳”。宋江休复《江邻几离志》:“唐相李程子廓,从父过三亭渡,为小石隐脚痛。”谓石头硌脚。或作“瘾”,同音借用,如《清平山堂话本》卷三《阴骘积善》:“且说林善甫脱了衣裳也去睡,但觉物瘾其背,不能睡着……其中有大珠百颗,遂收于箱箧中。”又或作“稳”,《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十四载》:“禄山踞床微起,亦不拜,曰:‘圣人安隐。’”胡三省注:“隐,读曰稳。唐帖多有写‘稳’字为‘隐’字者。”元马致远《耍孩儿·借马》有:“三山骨休使鞭来打,砖瓦上休教稳着蹄。”“稳着蹄”即“硌蹄”。 敹[liau13]:动指用针线缝补破损的衣物。“敹”,本义是“拣择”,《说文·攴部》曰:“敹,择也。”《玉篇·攴部》载:“敹,简也,择也。”后引申出“缝缀”义。《正字通》曰:“敹,连条切,音聊,择也,持也,又缝缀也。”如《尚书·费誓》:“善敹乃甲胄。”孔颖达疏引郑玄曰:“敹,谓穿彻之,谓甲绳有断绝,当使敹理穿治之。”这里的“敹”谓“缝补”义。章炳麟《新方言·释器》:“凡非绽裂而粗率缝之亦曰敹。”《蜀方言》卷上:“粗略治衣曰敹。”今四川话仍有“敹一下衣服”的说法,即指“缝补衣服”。 ?[??u42]:动拧,扭。《说文》:“?,揉屈也。”段玉裁注:“《说文》有煣无揉。煣,屈申木也。煣屈,谓柔而屈之。”《广韵·尤韵》云:“?,煣屈。”“?”,从殳从皀。殳者揉物之具,皀即叀,有旋转揉曲之义。又尼猷切,义同,当为今通语“扭”。《字汇》曰:“?,揉屈也。”《巴县志》卷五《礼俗·方言》:“今独语以手揉屈物曰?。”即用手拧物。《昭通方言疏证》“?”音九,谓“按揉屈,申木也,揉屈谓揉而屈之。今昭人言洗衣揉去其水分曰?。”又引申为拧,今珙县话还有“把衣服?干”“把瓶子盖子?开”的说法。 搣[mi55]:动掰开,

文档评论(0)

y3124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