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挹娄、勿吉、靺鞨三族关系的考古学观察 
                                   王乐文 
 【英文标题】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Yilou, Wuji, and Mohe: A 
Perspective of Archaeology 
 【保留字段】此成果得到黑龙江省社科规划重大委托项目“肃慎—女真族系历 
史沿革与分布地域研究”(批准号:08A-004)课题支持。 
 【作者简介】王乐文,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讲师。地址:哈尔滨市,邮 
编 150080。 
 【关键 词】三江地区/文化格局/挹娄/勿吉/靺鞨 
本文从三江地区汉唐时期的考古学文化格局入手,探讨挹娄、勿吉、靺鞨三族之 
间的关系。当时的三江地区分为南、北两个大的区域,分属于挹娄和靺鞨文化系 
统。文献记载的“勿吉”早期指的是属于挹娄文化系统的勿吉文化居民,晚期则 
是来自北区的靺鞨文化系统的人群。文献把汉唐时期三江地区诸考古学文化的居 
民看成一个整体,不知道这里族群间的变故,把靺鞨人混同于已经被消灭(或消 
失)的勿吉。传统所说的挹娄—勿吉—靺鞨一脉相承的观点或许应该重新认识。 
这也反映出文献记载的古代族群实体有时候与考古学文化所反映的人群存在着 
很大的差距。 
    挹娄、勿吉、靺鞨是我国历史上东北边疆的三个重要古族,古史记载他们是 
同族在不同时期的异称,现在一般认为,他们同属于一脉相承的“肃慎族系”: 
满族源于女真,女真的“民族主源先后是肃慎、挹娄、勿吉、靺鞨”。①但实际 
上,“肃慎族系”的各族关系复杂,需要具体分析。②据文献记载,挹娄、勿吉 
和靺鞨三族都曾活跃于黑龙江东部的三江地区。③从三江地区当时留下的考古遗 
存当能观察此三族的历史面貌。本文拟通过分析三江地区汉唐时期④考古学文化 
格局的变化,探讨挹娄、勿吉、靺鞨三族之间的关系,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一 
    三江地区考古工作开展较早,积累了丰富的资料,考古学文化的编年序列已 
基本建立起来。⑤目前的考古发现与研究表明,三江地区汉唐时期的考古学文化 
在地域上存在着差异,以东流松花江为界可分为南、北两个大的区域。南区包括 
牡丹江中下游和七星河流域,两流域间考古学文化面貌各不相同。北区以黑龙江 
为界又可分为两江(松花江、黑龙江)交汇区和黑龙江中游北岸两个小区,区域 
间考古学文化面貌也不甚一致。 
    东流松花江以南地区汉唐时期考古遗存比较复杂,大致有七星河流域的滚兔 
岭文化、凤林文化,牡丹江中下游的东兴类型文化、桥南类型、河口遗存、以河 
口和振兴四期为代表的遗存。 
    滚兔岭文化首先发现于双鸭山滚兔岭遗址,⑥并因此而得名。根据现有考古 
资料,滚兔岭文化分布的中心区域在七星河流域,西、南至倭肯河—挠力河一 
线。其边界大约西起张广才岭东麓,东抵完达山脉,北部不逾松花江,南部则与 
团结文化⑦接壤。目前资料显示,滚兔岭文化与团结文化的分界大体在倭肯河— 
挠力河与穆棱河之间的地带。据碳十四测年数据,其年代约在公元前 2 世纪至公 
元 2 世纪左右,相当于中原的两汉时期。滚兔岭文化最有特色的器物莫过于角状 
把手罐,此类器物最明显的特征是角状把手。这种把手不仅见于陶罐上,还常被 
施用于陶杯上。冯恩学先生注意到在辽西地区春秋晚期至战国中期的墓葬中出土 
有这种角状把手罐,并设想:辽西一部分使用角状把手罐的人(郭治中先生认为 
是《山海经》所记“貊地近燕,为燕所灭”的貊人⑧),受到燕国驱逐,向东迁 
徙。“他们穿过松辽平原,顺松花江而下,翻越张广才岭,定居下来,其具有特 
色的实用器——角状把手罐——被当地文化吸收而传播到黑龙江流域。”⑨其实, 
大约相当于春秋晚期至战国中期,角状把手罐在长城沿线的北方文化带非常流行, 
从宁夏银川南部⑩到内蒙古东部(11)皆有发现。内蒙古中南部的清水河县西岔遗 
址 (12)也出土了此类陶罐,年代在晚商至西周早期,这是目前所见时代最早的。 
黑龙江地区在嫩江流域的泰来平洋墓葬(13)、红马山文化(14)以及牡丹江与松花 
江交汇处的桥南遗址 (15) (见下文)也出现了角状把手罐的踪迹,年代大约都在 
战国至汉代。(16)可见,角状把手罐很可能是处于长城地带的人群沿嫩江和东流 
松花江携带过来的,同时还带来了松嫩平原常见的红衣陶壶。这为探索滚兔岭文 
化的来源提供了线索。此外,滚兔岭文化器物底部多有台(或称假圈足),尤以 
斜腹台底碗最为明显。斜腹台底碗与其北邻黑龙江中游沿岸的波尔采文化(详后) 
的碗(灯)(17)相似。最近赵永军先生就目前已经发表资料对滚兔岭文化作了专 
门研究,他所区分的A 型“侈口深腹罐”与乌里尔文化“粗颈鼓腹罐”以及
                 原创力文档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