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 陈寅恪.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八讲 陈寅恪 一、生平 陈寅恪(1890-1969),江西义宁(今修水)人。1890年7月生于长沙。祖父陈宝箴,父亲是清代著名诗人陈三立。属于书宦之家。自幼接受传统教育,从小就能背诵十三经,广泛阅读经、史、哲学典籍。在家塾中还学习数学、英文、音乐绘画等课程。 1902年,年仅12岁的陈寅恪随兄陈衡恪(师曾,民初大画家)东渡日本留学。1904年,因假期归,又与兄隆恪同考取官费留日。1905年冬,因患脚气病返国,次年在家疗养。 1907年,插班考入上海复旦公学(高中程度)。1909年,从复旦公学毕业。 1909年秋,由亲友资助赴德,考入柏林大学。 1911年秋入瑞士苏黎世大学学习。1912年短暂回国。 1913年春入巴黎大学。次年秋回国。 1918年冬获江西省官费赴美国入哈佛大学,学习梵文、希腊文、巴利文等。时在哈佛留学的吴宓即惊其博学,在给国内朋友的信中说:“合中西新旧各种学问而统论之,吾必以寅恪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当时在哈佛的陈寅恪、汤用彤和吴宓因学问超群而有“哈佛三杰”之誉。 1921年9月,离美再赴德国,进柏林大学研究院,研究梵文、巴利文及东方古文字学。直至1925年回国。陈寅恪在欧美留学十余年,却未猎取任何学位,完全为读书而读书。这在留学生中实为罕见。早在留学期间,即有读书的声名。 杨步伟回忆:那时在德国的学生们大多数玩的乱的不得了,他们说只有孟真和寅恪两个人是宁国府大门前的一对石狮子,是最干净的。毛子水说:在柏林有二位中国留学生是我国最有希望的读书种子:一是陈寅恪,一是俞大维。 1925年应聘为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推荐者有几说:梁启超、吴宓、胡适),以父病请假一年。1926年秋始到校任教。1928年与唐筼在上海结婚,时年38岁。 1929年国学院停办后,任中文系、历史系合聘教授,并为两系的研究所开专题课。在中文系开“佛经文学”、“世说新语研究”、“唐诗校释”等;在历史系开“魏晋南北朝史专题研究”、“隋唐五代史专题研究”等课。陈寅恪被称为“教授的教授”,因其上课时常有教授听课。 1930年被聘为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兼第一组主任,又兼任故宫博物院理事、清代档案委员会委员。 1932年为清华出招生试题:作文题《梦遊清华园记》,对对子:“孙行者”。引起争议。 1938年起,先后任西南联合大学、广西大学、燕京大学教授。 1939年春,被英国牛津大学聘为汉学教授,并授予英国皇家学会研究员职称。夏,从昆明至香港,准备全家搭轮船赴英,因二战爆发未能成行。返昆明上课。 1940年夏再到香港,等待赴英时机。未成行,任香港大学客座教授。许地山死后,继任中文系主任。太平洋战争后,日本占领香港,学校停课,陈寅恪在家闲居半年。困居香港期间,陈家生活相当艰难,此可从他与傅斯年的书信中反映。据说因寅恪懂日文,日军对他还较客气。1942年5月始离香港。6月至桂林,任广西大学教授。1943年底至成都,任教于燕京大学。 1945年初,陈寅恪左眼视网膜剥离加重,终致失明,虽经医生施手术,未奏效。他为当年生日所作三绝中可见其悲恨之情: 去年病目实已死,虽号为人与鬼同;  可笑家人作生日,宛如设祭奠亡翁。 鬼乡人世两伤情,万古书虫有叹声;  泪眼已枯心已碎,莫将文字误他生。 女痴妻病自堪怜,况更流离历岁年;  愿得时清目复朗,扶携同泛峡江船。 1945年抗战胜利后,英国牛津大学约先生赴英国治疗目疾,希望痊愈后仍留牛津讲学。虽经手术,但没能治好。次年离英归国,绕道美国,到达纽约,当听说美国良医亦无良策,遂决定不登岸。 194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 1949年,应校长陈序经之邀,任岭南大学中文、历史两系教授。 1952年院校调整,岭南大学名义取消。任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 1954年中国科学院邀先生任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历史研究所第二所所长,他坚辞不就。他在《对科学院的答复》中提出两条:第一条是,“允许中古史研究所不宗奉马列主义,并不学习政治”;第二条是,“请毛公或刘公给一允许证明书,以作挡箭牌。”陈寅恪认为,不能先存马列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 晚年撰《柳如是别传》(1954-1964年,历十年)。 “文革”开始后,陈寅恪受到迫害。助手黄萱被红卫兵赶走,公家所派护士亦被赶走。红卫兵抄家,将家中可拿之物,大到落地收音机,小至茶杯,无所不拿。后又要抬先生去大礼堂批斗,结果由前系主任刘节(早年学生)代表他去挨斗。因被指为特号“反动学术权威”,工资和少量存款都被冻结。 1969年10月逝世,终年80岁。 陈寅恪先生是现代大史学家,在国际上享有声誉。主要著作:《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金明馆丛稿初编》、《金明馆丛稿二编》、《柳如是别传》等。均收入《陈寅恪集》(计

文档评论(0)

_______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