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精品文档,助力人生,欢迎关注小编!
中古石刻文献在古代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 要:中古石刻文献是汉语史研究的重要“同时资料”,它数量巨大,具有同时性、真实性等特点,反映了当时语言的真实面貌,具有重要的语言学研究价值。中古石刻文献对当下的古代汉语教学也有着重要参考价值,在古汉语文字、词汇、语法、音韵等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结合中古石刻文献语料,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古代汉语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石刻文献;古代汉语;教学研究
汉魏至唐五代,即一般而言的中古时期,是汉语发展史上文字、语音、词汇乃至语法演变最为剧烈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石刻文献,作为贮存社会实物用字的大宗语料,具有可信度高、数量众多及产生时代、地域明确等特点,同时还反映了当时社会语言文字的发展线索与演进轨迹。目前通行的《古代汉语》教材提供给学生阅读和学习的主要是古代汉语文言文(即书面语),不能完全反应当时语言实际使用的真实面貌。而中古石刻文献真实记录了几百年间全国各地的语言文字使用状况,为我们提供了传统教材书面语之外的另一种真实鲜活的“古代汉语”,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一、中古石刻文献与文字教学
《古代汉语》教材有关文字教学中的例字均为合乎“六书”规范的正字。但在文字实际使用过程中,除了正字外,还使用大量的俗字。张涌泉先生(20XX)认为,俗字就是“汉字史上各个时期与正字相对而言的主要流行于民间的通俗字体”[1](P6)。俗字主要是流行于民间的文字,存在于汉语史上的各个历史时期,在甲骨文、金文、简帛文、石刻文献、敦煌卷子、佛经音义、近代契约文书和古本小说等文献材料中都含有大量的俗字。在语言研究中,资料的选择是关键一步,资料选择得怎么样,对研究的结果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以往的文字研究,往往依据后时资料。日本学者太田辰夫指出:“中国的资料大部分是后时资料,它们尤其成为语言研究的障碍。”[2](P375)可见,石刻文献在汉字教学中的价值是非常大的。
同时,以往的汉字研究主要关注的是正字,俗字研究可以说是“门前冷落”。学界真正重视俗字、研究俗字起步比较晚,唐兰先生在《中国文字学》中说:“俗文字在文字学史上应该有重要的地位,但过去没有人注意过,这是重古轻今的毛病。”[3](P17)汉语俗字研究,可以起到“有助于大型字典的编纂”“有助于近代汉字研究”“有助于汉字的整理和规范”“有助于古籍整理和校勘”等作用。
既然俗字研究在汉字研究中具有如此高的地位,“古代汉语”教学就应该补充讲解正字之外的俗字知识,拓宽学生对汉字发展史的认识视野,培养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汉魏六朝是汉字由篆书到隶书再到楷书的重要发展时期,字形的改变,书体的变化,文字系统内部的自身调整等,促使人们进行各种探索,随之创造出大量的异体字、俗字、讹混字等,中古石刻文字为汉字教学提供了极为珍贵的第一手材料。六朝以后的隋唐五代时期,石刻中的俗字仍有不少,入隋以后,石刻俗字在传承前代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变异,俗形别体纷乱[4](P470)。在“繁体字与简化字”教学中,可以结合石刻文献例证来讲解。传统教材只介绍繁体字对应的简化字是什么,缺少简化过程的具体描述。今天很多簡化字在古代文献中往往先是以俗字身份出现的,这在石刻文献中可以找到可靠的依据。
比如今天的简化字“着”是如何发展而来的?我们就可以结合中古石刻文献的具体实例来讲解。“着”本是“著”的异体,由“著”的俗体“”演变而来。从字形上看,其所从“目”旁为“日”的变体,再把“”所从“羊”的竖笔和斜撇连成一笔,就变为“着”了。检《汉魏六朝碑刻异体字典》“著”字条,北魏《尹祥墓志》作“”,东魏《司马韶及妻侯氏墓志》作“”,北齐《库狄业墓志》作“”。再看《汉魏六朝隋唐五代字形表》“著”字条,隋《尔朱端墓志》作“”,隋《郭达墓志》作“”,隋《贾通墓志》作“”,唐《张骚墓志》作“”。《敦煌俗字典》“著”字条作“、、”。《可洪音义》“著”字条作“、”。今所见实物用字充分表明,唐代颜元孙《干禄字书》所收录的俗体,可上溯到魏晋時期。
我们知道,汉字字体的演变与职能的分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也是一个渐变的过程。“著”本作“箸”,在汉魏六朝仍保留着这一用例。《集韵·药韵》:“箸,被服也。或从艸。”清人顾蔼吉在《隶辨》中也引用东汉《尹宙碑》作为实例:“箸,《尹宙碑》:‘二字箸诗,列于风雅。’按:《广韵·御韵》:‘箸,同著。’徐铉《说文新修字义》云:‘著本作箸,后人从艸。’”北齐《封子绘墓志》:“踪迹盈于廊庙,佐吏遍于四海。爰歌谣,道光存没。”
不过,至迟在中唐时期,“箸”“著”功能的分化已趋于固定。《干禄字书》云:“、、,上俗中通下正。”“筯、箸,上通下正。”在此书中,“著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3500个常用汉字整理完整.doc VIP
- 农村狗狗交配的全过程,让你看了有点不可置信.pdf VIP
-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计划附教学进度表.docx VIP
- 新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买文具》课件14.ppt VIP
- 8.2 掌握自驾游计调业务 课件《旅行社计调业务》(中国言实出版社).pptx VIP
- 申银万国行业分类.pdf VIP
- 8.3 掌握在线旅游计调业务 课件《旅行社计调业务》(中国言实出版社).pptx VIP
- 2025年及未来5年洁净层流罩项目市场数据调查、监测研究报告.docx
- 2025年及未来5年垂直层流工作台项目市场数据调查、监测研究报告.docx VIP
- 《山中访友》PPT.ppt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