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学角度再议“假借”与“通假”的关系.docVIP

从教学角度再议“假借”与“通假”的关系.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精品文档,助力人生,欢迎关注小编! 从教学角度再议“假借”与“通假”的关系 摘 要:本文界定了狭义的“假借”“通假”,认为把“通假”包括在“假借”范围内的观点虽有其合理性,但从教学和初学者的角度来讲,则有所不便,应该把“假借”与“通假”区分开来。同时,文章还否定了“假借是象形和形声中间阶段”的观点。 关键词:假借通假 《说文解字》 《文字学概要》 通假与假借是文字学中较基础的概念,在对外汉语教学和中学语文教学乃至文字学教学之初均当涉及。据笔者理解,假借是“六书”中一种由用字进而影响到造字的用字法,而通假只不过是古人写别字①,二者除了在用字中不用原来的字以外,似乎没有更多的联系。裘锡圭《文字学概要》从更专业的角度论及这对概念,他基本上赞同陈梦家先生的“三书说”②,并由此论证了假借与通假的关系,认为“二者性质相同,应该把通假也包括进假借的范畴。”[1]笔者认为这样处理对教学会有所影响,兹列己意,就正于大方。 根据许慎的解释,“假借”是“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意即语言中产生了某种事物的某一概念,但一时还没有文字的书写形式,于是就借用某一与之同音或音近的字来表示这一概念,充当它的文字符号。而“本无其字”的那个概念由此也就使这个被借的本来有“形”“音”“义”的字有了新的意义。例如“而”字,《说文解字·而部》:“而,颊毛也。象毛之形。”[2]“而”的本义是“颊毛”,当需要一个与之读音相同的连词概念时,由于当时还没有为这一连词造岀一个文字符号,于是读音相同的“而”字便被借用来表示这一概念了。由此,“本无其字”的连词“ér”也就由具备“形、音、义”的新字“而”来表示了,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等于造了新字。虽然,从文字本身来看,假借并没有使新的字形出现,但是从语言中新产生的那个没有文字符号的概念来看,假借又使一个没有文字书写形式的语词固定地有了一个能代表它的文字符号。假借所“借”只是借“形”,而被借用的“形”连及原有的“音”和新的“义”,在实际上又结合成另一个字的“形、音、义”结合体,即另一个新的汉字。因此可以说,假借在本质上是“不造字的造字法”,一方面用字的“形”,另一方面自己又赋予这个字形以“音、义”。 假借可以说是汉字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根据上面的分析可知,假借的前提是要有字可借,那么这些可借的字一定是现有的。有学者认为“假借是象形字和形声字的中间阶段”[3]。笔者认为此观点不妥。因为假借的原字并不只是象形字,还包括指事字、会意字,甚至形声字。我们知道指事字“亦”的本义是“人之臂亦也”[1],后来假借为连词;会意字“我”的本义是“像锯一样的工具或是一种兵器”,后假借为第一人称代词;形声字“荷”的本义是“荷叶”,本字是“何”[2](P153),“负荷”之义也是假借。仅此三例就表明上述观点的不当。把假借看作汉字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这种观点自是无可厚非,但是由此就为“六书”的产生时间排顺序,似有不妥,需审视。笔者认为汉字形体构造的“六书”可以有产生时间的差异,比如象形字会较早些,但是在形声、假借的产生早晚上则是不能确言的,二者有个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因素。 许慎把假借的例字列为“令、长”二字,实有把词义引申和假借相联系之嫌,而且也曾有很多学者是赞同这种看法的。对此,裘先生认为不妥,笔者也认为不能把词义的引申和假借相混同。所谓假借是从汉字的形体结构角度来对汉字归纳出来的条例之一,与汉字的形体和意义的形成之初相关联。而词义的引申则是对已经形成的词义系统进行的分析归纳,二者肯定会有交叉的地方。原字被假借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它的读音与要表示的新概念的读音相同或相近,而且新概念赋予原字的新的意义与本字也并不一定会有某种意义上的联系。例如“钱”,《说文解字·金部》:“钱,铫也。古田器。”“钱”的本义并不是现在的“金钱”义,只是一种“古田器”,或者说是农具,可能是表示“金钱”义的概念与之同音或音近,于是“钱”字便被借来表示“金钱”义了。这两个义项之间缺乏意义上的联系。又如“新”,《说文解字·斤部》:“取木也”,而其假借为“新鲜”的“新”义与此本义相去甚远,二者也没有引申关系。与之类似的还有“亦”之由“人之臂亦也”义(《说文解字·亦部》)假借为连词的“亦”;“叔”之由“拾也”义(《说文解字·又部》)假借为“叔父”的“叔”;“豆”之由其“古食肉器也”义(《说文解字·豆部》)假借为豆麦的“豆”;“其”之由“簸箕”义假借为连词的“其”;等等。“词义引申是一种语言现象,借字表音则是用文字记录语言的一种方法,二者有本质的不同。就具体例子来看,由词义引申引起的和由借字表音引起的一字多用现象,有时的确很难分辨,但是从原则上说,却必须把它们区分开来。所以,否认借字表音现象的存在是错误的;把由词义引申引起的和由借字表音引起的一字多用现

文档评论(0)

wh4581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