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八十大寿的时候,有人问叶嘉莹,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那八十呢?几年之后, 她终于找到庄子的一句话作为答案:“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叶嘉莹:古典诗词让人心不死
By《望东方周刊》记者刘芳|天津报道
年逾 85 的叶嘉莹从身后书架中拿出一套尘封已久的 DVD来,正色道:“现在我最大的愿望是谁能有勇气, 拿这套录像去电视台播, 就当做个实验, 看看古典诗词还有多少人愿意听。”
录像内容是 1987 年她于国家教委礼堂做的“唐宋词系列讲座”,共计十讲,每讲两小时。 视频全无各种声光电效果, 镜头几乎从头到尾对准讲台, 以最简单的方式留下最原始的记录。
“有人告诉我说, 现在在电视上讲课, 五分钟内没抓住大家的兴趣就失败了。我倒想反其道而行之。”她甚至拒绝添加片花、音乐等包装手段,执意要看看在这个“物质主义扑面而来的社会”,纯粹的传统文化能吸引多少眼球。
“古典诗词写的是古代诗人对其生活的经验和生命的反思,当我们的心灵通过诗词与古人交会,自己会有感动和兴发,从而可以感受到当下的存在。”教书六十余载,被问最多的问题是:现在学古典诗词还有什么用处?她往往如是回答,“古典诗词让人心不死。”
在这个与古典渐行渐远的时代,还有多少人能如她一般全身心投入其中?
或许那套无人敢承诺实验的教学录像已给出了答案。
《论语》开蒙影响一生
小时候接触传统典籍,她见到《论语》里孔子说,朝闻道夕可死矣。 “一个人懂得了道就好像死了也没什么遗憾了, 这真是给我很大的冲击, 究竟什么是道呢?”“孔子又说,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这还可以理解, 但是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又是为什么呢?”
那时她正是上小学的年纪, 家里人认为童年时期记忆力最好, 应该多读些有久远价值的典籍,于是请了曾在京沪任教的姨母给叶嘉莹和弟弟讲读古书。
开蒙读的正是《论语》,姨母的讲解要言不烦,并不重视文字方面的注释,叶嘉莹不能全然领会,只管努力背诵。
至今,她仍将《论语》归为对她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无论谈到教学还是自己
的人生体悟,她都喜欢引用其中语句来阐发。 “比如我刚教书时, 家里状况窘困,得穿带补丁的衣服上课,但我不以为耻,因为孔子说, ‘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来也与。’有人偶然态度不好,我又想到孔子说,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不管别人怎么对你,你总是按照正直的态度去对待就对了。”
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源于叶家的家学渊源。叶嘉莹出生于 1924 年,祖上是蒙古裔的满洲人, 本姓叶赫那拉。 叶嘉莹的祖父曾任过工部员外郎, 父亲毕业于北大英文系,母亲也曾在女子职业学校任教。 在这样的家庭长大, 叶嘉莹自小就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在叶嘉莹印象中,每当北平大雪之时,父亲常吟唱“大雪满天地,胡为仗剑游,欲谈心里事,同上酒家楼”,这也引发了她读诗的兴趣。
岁时,她就开始学作诗,并遵嘱用文言文写信给时在上海的父亲报告学习情况。
初中后,母亲送了一套《词学小丛书》给她,其中收录的纳兰性德的《饮水词》和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引起她对词的爱好,继而无师自通地填起词来。“七七事变”后第一堂课是涂改课本
1941 年,叶嘉莹考入辅仁大学国文系。其时“七七事变”爆发已有四年,国民政府逐步南迁,北平几乎都在日本人的控制之中,学校教育尤受冲击。
“七七事变”爆发时,叶嘉莹尚在北平市立第二女中读书。暑假一过,“你
就发现全变了, 原来的校长、老师不见了,都换成新的人, 英文课也减去一大半,改成日文课。”宣扬日中亲善的新课本还没编好,他们只好先用旧课本,开学第
一天不讲课, 就是拿着毛笔和墨盒, 在老师监视下把旧课本的某某页撕掉, 或者把某某页第几行涂掉。 “历史和地理变动得最大, 比如甲午之战不能按原来的讲了。”
当时的国立大学大都被敌伪统治,只有辅仁大学由于是天主教会主办的学校,不在其控制范围之内。 正是在这里, 她遇到在诗词道路上对她影响最大的老师,顾随先生。顾随亦对叶嘉莹关怀有加,鼓励她发表作品,又常在她的作业后和诗酬答。顾随问她是否有笔名,叶嘉莹偶见有鸟名唤作“迦陵”,因发音与自
己名字相近便取为别号, 沿用至今。如今叶嘉莹天津的寓所内仍悬有匾额, 上面是顾随手书的“迦陵”二字。
最令她铭记在心的, 乃是 1945 年夏大学毕业后, 收到顾师来信,希望她“能自建树,成为南岳下之马祖,而不愿足下成为孔门之曾参也”。“平生几度有颜开,风雨逼人一世来”
叶嘉莹常提及, 自己一生中曾遭遇三次严重的打击, 而艰难困苦之中, 皆是靠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的坚韧担荷之态度支撑度过。
第一次是她刚刚考入辅仁大学,母亲因病不治离世。 “叶已随风别故枝,我
于凋落更何辞。窗前雨滴梧桐碎,独对寒灯哭母时。”时年 17 岁的叶嘉莹写下这样的诗句。
第二次打击是在南下台湾之后。 1948 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