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精品文档,助力人生,欢迎关注小编!
内供与芥川:《鼻》中主人公角色设定的内在逻辑
摘 要:短篇小说《鼻》是芥川龙之介进入文学殿堂的叩门 之作。故事围绕主人公高僧禅智内供的鼻子展开,描述了内供鼻子由长变短,又由短变长的过程,淋漓尽致地描绘了主人公种种微妙而复杂的心理,极具讽刺意味。本文将围绕小说主人公的角色设定,聚焦作者对主人公人物形象的着色,剖析主人公角色设定的内在逻辑和作者创作小说《鼻》的真正意图。
关键词:芥川龙之介;《鼻》;角色设定;内在逻辑
作者简介:张舒(1996.11-),女,汉族,本科,外交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日本文学、翻译。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33--02
引言:
芥川龙之介与森鸥外、夏目漱石一并被后世称为20世纪前半叶的日本文坛“三巨匠”,于近代日本文坛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他被誉为“新现实主义的旗手”,在其文学作品中以理性的目光审视着自己的人生与残酷的社会现实,并通过高超的写作技巧反映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对人生的不安和对社会的不满。
芥川凭借成名作《鼻》得到恩师夏目漱石的认可,并正式进入日本文坛。小说取材于《今昔物语集》,故事围绕高僧内供的鼻子展开,篇幅短小精悍,语言通俗易懂。小说极力描写主人公内供内心的烦恼和苦闷,却诙谐幽默、妙趣横生,极具讽刺意味。先行研究中,不少学者以内供人物形象为中心进行研究,并提出许多独到的见解,但着眼于内供与作者芥川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系统分析,从而推测作者创作意图的研究甚少。本文将以小说主人公内供的角色设定为中心,通过分析作者对主人公形象的塑造手法,剖析主人公角色设定的内在逻辑和作者创作小说《鼻》的真正意图。
1.神圣身份与世俗烦恼的碰撞
芥川选定高僧形象的内供作为小说的主人公与其佛教观密不可分。
“内供”为“内供奉僧”之略,朝廷选十名高僧供职于宫内道场,诵经为天皇祈福,又称“十禅师”,身份神圣高贵。而主人公禅智内供身为地位如此崇高的高僧,受人敬仰,却终日苦恼于自己异于常人的鼻子。甚至成功将鼻子缩短后,仍“担心鼻子某日故态复萌”,在诵经时都要伸手轻触鼻尖确认,确认鼻子无恙时“如抄罢《法华经》而功德圆满之时”般心情畅快。由此可见,禅智内供虽从沙弥时期便开始苦心修炼,修积功德数十年,直至跻身内供之列,但他从未真正参透佛教的奥义,也从未真正得到佛教的救赎,内心仍是一个为世俗烦恼困扰的凡夫俗子。
佛教语中“烦恼”一词指包括贪、嗔、痴等根本烦恼以及随烦恼,能扰乱身心,引生诸苦。烦恼即迷惑,能障蔽、遮盖众生的真如佛性。而小说中接近佛一般神圣存在的高僧禅智内供却始终无法摆脱世俗烦恼,这是一种极具戏剧性的矛盾,也正是作者选材的巧妙之处。从对禅智内供表面至圣、内心至俗的形象刻画可以看出,作者认为自卑感与利己主义是人性使然,无论如何修行都无法去除人的卑俗本性,人无法从佛教得到救赎。同时,佛教徒虚伪丑恶、表里不一,嘴上说“佛”但心中无“佛”。而对主人公的如此刻画恰恰体现了芥川在该小说创作时期对佛教的态度。因失恋事件受到沉重打击的芥川曾试图逃离现实,通过宗教寻求灵魂的解脱,但现实中佛教的景象却让芥川大失所望。由此,从小说对主人公禅智内供的形象刻画可以窥见芥川对佛教否定、怀疑的态度,这与他对现实世界中的道德以及人性的怀疑相呼应,同样使其陷入了更深的绝望。
2.主人公的烦恼之源
小说中,主人公内供痛感“旁观者的利己主义”。据小说描述,“旁观者”同情他人的不幸,但一旦其从不幸中挣脱出来,又会感到若有所失,甚至有种想使之重新陷入不幸的心理。而以“旁观者”身份登场的角色有池尾一带的人、众弟子、童僧、下层僧众以及到访池尾寺的武士等人。小说中描述内供苦于这些“旁观者”的“嘲笑”,但作者并未对其他人进行心理层面的描写,所以他们的所谓“嘲笑”不过是内供的主观臆测,无法定义这些“旁观者”的真实态度。客观来看,众弟子对内供是十分尊敬的,虽内心知晓内供的烦恼,但始终不忍戳破,迎合内供心理劝他“一试”,并毫无怨言地充当了治疗的“主力军”为内供解忧。而池尾一带居民在茶余饭后的议论也大可理解为一种关心。由此看来,曾折磨内供的“嘲笑”恰是内供自身意识的反映,是其太过在意自己的鼻子,无法摆脱自卑感的心理表现。
而在主人公内供鼻子变短之后,“旁观者”们發出了真正的“嘲笑”。来寺里办事的武士“神情怪异,说起话来语无伦次,一味盯住内供的鼻子不放”,童僧碰到内供忍俊不禁,“扑哧笑出声来”,下层僧众也暗地里“吃吃窃笑”。内供将其原因归结为看到他人摆脱不幸便若有所失的“旁观者的利己主义”,但这也不过是内供的主观感受。那么究竟为何长鼻变短后的内供反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