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精品文档,助力人生,欢迎关注小编!
新批评理论视角下阿瑟渥桑纳斯诗歌的文化解读
郭岩 朱立华
摘 要:新批评,倡导文本细读法,注重文学作品内部细节和意义的探究,为解读文学作品提供了新的研究路径。本文以新批评理论为基础,运用文本细读法,对拉斐尔前派诗人阿瑟·渥桑纳斯的诗歌在张力、悖论、隐喻这三个方面进行了解读,发掘其诗歌的内在魅力,探究其丰富的蕴含意义,论证了新批评理论对诗歌解读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新批评;文本细读;张力;悖论;隐喻
作者简介:郭岩(1994-),女,汉族,山西阳泉人,天津商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朱立华(1968-),男,汉族,陕西绥德人,天津商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文学翻译。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0)-33-0-02
一、引言
20世纪20年代,新批评起源于英国,而后在美国迅猛发展,到20世纪中叶达到高潮。早期的代表人物I.A.瑞恰兹(I.A. Richards,1893-1979),在《实用批评》(1929)中提出文本细读法。作为新批评的领军人物,约翰·克老·兰色姆(John Crowe Ransom,1888-1974)在《新批评》(1941)中提出诗歌本体论,即把诗歌看作单独个体,只关注文本内容,而忽视生成语境。后期的代表人物雷纳·韦勒克(René Wellek,1903-1955)將文学研究分成了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外部研究是指对作家的写作背景、个人经历等方面的研究,而内部研究是指对“作品独特的审美结构、意象、隐喻或类型的研究”[1]。他认为文学作品的研究应该以内部研究为重。新批评强调在解析文学作品时,应将其视为一个独立的有机整体,采用逐字逐句的细读法,在不涉及作者社会背景、情感、意图研究的情况下,仅仅立足于对文本的语义、语言结构、修辞、韵律等方面的文本内部解读。目前,国内一些学者运用新批评理论解读中外诗歌,但仅限于莎士比亚这样的名家大作,而多数学者更倾向对此理论的翻译和诠释。本文将以新批评理论为模式,采用文本细读法,对阿瑟·渥桑纳斯诗歌在张力、悖论、隐喻进行解读,探析其诗歌的内涵意义与外在美感。
二、阿瑟·渥桑纳斯的诗歌张力
阿瑟·渥桑纳斯是爱尔兰诗人,1844年出生于伦敦。他在英国博物馆担任昆虫学家,但对诗歌展示出浓厚的兴趣。他曾花费了无数个夜晚,翻译法国文学作品,书写诗歌。其最著名的诗歌为《颂歌》,被很多艺术作品所引用。
“张力”是由新批评理论后期的代表人物艾伦·泰特(Allen Tate,1899-1979)提出的,他在《诗的张力》(1937)中写道:“好诗是内涵和外延被推到极致之后产生的意义的集合体。”[2]张力是指诗歌的“内涵”和“外延”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牵制。诗歌中相互矛盾的因素,经过相互碰撞之后,便会形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如“颂歌”(Ode)的前两节:
我们是音乐的制作人/我们是梦想的梦想家/独自徘徊在海浪中/坐在荒凉的小溪边/世界的失败者和世界的放弃者/苍白的月光在我们身上闪烁/然而我们似乎永远是世界的推动者和颠覆者/我们用美妙永恒的小调/建造了世界上最伟大的城市/我们用神话般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帝国的荣耀/一个心怀梦想的人,便可前去征服一顶王冠/三个拥有一小节新歌的人,便可踏平一个王国。
《颂歌》这首诗是作者献给艺术家的一部作品,也是人们所写过关于“艺术”最令人振奋和充满希望的诗歌之一。在作者看来,一切具有创造性、美、精神的事物皆可称之为“艺术”。第一句中的“制作人、梦想家”实际泛指一切艺术家。第二句中的“独自徘徊”、“荒凉”则暗示了一名艺术家需要忍受常人难以忍受的孤独和寂寞,因为只有身处孤独中,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认知和有序的思维模式。“世界的失败者”表明若从世俗的评判标准来看,艺术家是失败的,然而,并不意味着可以被遗忘或轻易取代。“世界的放弃者”暗示了要成为一名艺术家需要做出很大的牺牲。“世界的推动者和颠覆者”意味着反叛和改变,即艺术家的创作已超越世俗定义的标准。“艺术家”在世俗看来,是“失败者和放弃者”,然而却是推动世界向前发展和促进世界改变的“推动者和颠覆者”。“失败者和放弃者”与“推动者和颠覆者”并置在一起,形成一种张力,相互依托,相辅相成,表达了作者对艺术家的高度赞许。“小调”和“伟大”、“神话般故事”和“帝国荣耀”、“一个人”和“一顶王冠”、“三个人”和“一个王国”,这些看似相互矛盾,背向而驰,实则相互牵制,在这样的情境下,才能更加凸显艺术带来的内在美感,从而升华了这首诗歌的主题:艺术家一直是推动社会前进的潜在力量。正是张力创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