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美术作业不当评价和改进措施
一、现状聚焦
稍稍留意现在的小学美术课堂,不难发现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存有很多问题,突出表现为“大眼”看“小画”。
“大眼” 是指处在高位的人的眼光,往往带有强烈的甄别色彩,甚至以画得像不像、做得像不像来判断学生的作业。 “小画”指的是小学生画的画,完成的小制作,有不完整、不精细、不耐看等等不足。学生作业不管是构思立意,还是作业过程中技法的使用都无法和教师并论。 而很多教师的评价却以自己或其他成人为参照物在实行:
侧重“术”。 新课标出台前,美术主要是指“术” 。新课程已经实行 10 来年了,侧重“术”的教师仍大有人在。他们或抱“术”不放,或“矫往过正”回到“术”上来了。而“术”恰恰是学生的短板,童心童真童趣才是他们的价值所在。教师过于侧重“术”,会导致学生对美术学习的误解,也与新课标相悖。更严重的是对于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广大学生来说,会感到美术学习太难。
侧重“教”。 尹少淳教授以前说过:“美术的‘本体功能’和‘教育功能’
本是美术教育的两条腿,齐头并进是正道。” 而把“教育功能”作为美术教学重点的也位数很多,这样做无形中突出了教师的高高在上,一眼望去,学生“千
疮百孔” 也是事实。 我们在提倡 “蹲下来看学生” 、“和学生平等交流” 的同时,是否意识到这些口号的背后往往隐藏着与其相反的行为——提倡什么就是什么还比较薄弱。
侧重“完整。 “先深思熟虑,后完美无缺”——这对于学生来说,也有些勉为其难。再说要在课内短短 20 多分钟内就要十分完整、完美,更是难上加难。学生在高要求下要么“成才”,要么“撤退”。这就直接导致中下游学生完成了
从“无力做美术作业”到“无心做美术作业”的蜕变。显然,这与我们“让每一个学生拥有一片希望的蓝天”的目标是不符的。
二、评价的思考
一线的美术老师都会有这样的体会: 随着年级的升高, 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表现逐渐降低的趋势。低中段的学生学习美术热情高涨,高段的学生兴趣骤减,甚至视美术学习为包袱。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学习压力的增大,想象匮乏期、写实期的提前到来, 受学习功利性的负面影响等) ,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教师的态度与看法。 学生的美术学习大都要经历一个有趣、 兴趣到志趣的过程。 教师的评价得当就能够能够协助学生准确地理解自我,评价自我,将学生原始的、
不稳固的兴趣冲动转化为对美术学习持久的情感态度, 成为一种志趣; 教师的评价不当无异于雪上加霜, 加速学生美术学习兴趣、 学习情感的消退, 从此关闭艺术之门。
上述这些评价的问题在于教师错误地使用 “标准化尺子” 度量学生, 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努力过程, 致使一部分学生长期成为这种评价的牺牲品。 让身体健康地活着是每一个生命应有的权利,让心灵健康地成长也同样是每一个孩
子应有的权利。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只不过是一个学习活动精心的组织者与推动者,教师所掌握的知识与具备的水平只不过是一种先备和预知,以及成人后的必然。在课堂中没有绝对的权威,教师更不是“圣者”。如果教师有这样一种理解,就会在教育中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认知与表现,极力促成学生在艺
术学习过程中主动研究与发现,调动自我对艺术的想象和创造。 也只有时时处处突出“以生为本”——注重个体差异、重视个体发展、着眼于未来,才能有效改变学生“无力完成作业”、 “无心完成作业”的现状,才能还学生的心灵一片晴朗的天空。
三、改进策略
强调形成性评价、 质性评价, 强调评价对象的真实性和情境性, 注重思维过程,鼓励合作是当今学生评价的大趋势。 小学美术作业评价也应立足学生的发展,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策略,让孩子们持续刷新自我,且伴以快乐、成功的情感体验,持续助推学生向准确的方向前进。
特殊的等级评价
PPT在开学的第一节课, 向学生明确作业的评价方式: “美术学习好比爬山,到三分之一处就算及格, 到一半就是中等, 到四分之三处是良好, 到达顶点就是优秀。如果离顶点还有一步之遥,就是‘优ˉ’。超过了良好,又不到‘优ˉ’,就是‘良 +’,以此类推。老师对大家的要求,只要达到‘中’,如果‘良’就更好。得‘优’比较难,要十分努力才能达到。”
学生如小马过河,不知深浅。第一次作业,大家很努力,都能得到“良”或以上。老师逐级表扬: “请得‘良’的同学亮亮相,第一次作业就超过了老师
的要求,大家把掌声送给他们。”全班掌声响起。 “请得‘良 +’的同学亮亮相,你们离顶点已经很近了, 大家也把掌声送给他们。 ”掌声又一次响起。“请得‘优ˉ’的同学亮相,你们几位非常了不起,第一次作业就离顶点只有一步之遥了。”掌声响起的同时,他们还收到了惊羡的目光。
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 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块, 而是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 学生不同于木板, 个体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有的, 让所有的学生维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