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阅读,让课堂充满诗意 —— 2010-2011学年全员读书活动心得 语文组:胡萍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苏霍姆林斯基 一些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如果一个教师在他刚参加教育工作的头几年里所具备的知识,与他要教给儿童的最低限度知识的比例为10:1,那么到他有了15年至20年教龄的时候,这个比例就变为20:1,30:1,50:1。这一切都归功于读书。时间每过去一年,学校教科书这一滴水,在教师的知识海洋里就变得越来越小。 《语文课课程论基础》(王荣生) 《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王荣生) 《言语教学论》(李海林) 《语感论》(王尚文) 《语文课读解学》(蒋成瑀) 《语文学习》(杂志) 所读书目1: 所读书目2: 《诗论》(朱光潜) 《唐诗格律通论》(徐青) 《中国古代经典诗词文赋选讲 》(叶嘉莹) 《人间词话》(王国维) 《中国文学之精神》(徐复观) 《金蔷薇》(康?帕乌斯托夫斯基 ) 一、读《语文课课程论基础》引发的我对公开课的思考 传统评课是从教学方法角度,而王荣生认为应该从教学内容角度去评课,那么首先评价的是这位老师他教什么,而不是怎么教。其实就是将重点由教师转向了学生。他的这一观点,对语文教育界的影响是巨大的。以前人们听课、评课,关注的是教师的表现,评委眼里的一堂好课,往往就是教师的表演课。而王荣生提出了一堂好课的标准:最低标准,教师知道在教什么。较低标准,教学内容正确。提高标准,教语文课程。理想标准,教学内容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即关注学情。 1、我上《声情并茂——押韵与平仄》 设计初衷:在上古诗单元时,我发现学生对诗词的格律知识知之甚少。这给同学的诵读、理解造成障碍。于是我设计了这堂课。 课前准备:课前我阅读了《诗论》《唐诗格律通论》等书籍,为上课做好充分准备 遇到问题:考虑到学生起点较低,我决定从绝句和律诗入手,教学诗词格律。虽然如此,但由于古代声律与现在的差异,造成学生一时很难理解。 解决方案:后根据蒋原老师的提议,课后印发了补充材料给学生 学生和我的诗歌作品: 骆驼赋(吴怡康) 铁骑行漠中,黄沙没双蹄。君问是何许,洲在沙中绿。 信校颂(蒋东卫) 杨柳甘霖出桃李,黄沙漫天行绿舟。不尽飞尘迎面来, 苦尽甘来梨花开。 骆驼歌 (沈楠) 沙漠苦中行,疲惫在身心。志存而高远,心事可拿云。 (以上作品均出自电商09班) 绝句(胡萍)水光潋滟逐轻浪,白鹭蹁跹舞飞花。书声久之香犹在, 竞技归来意气发。 2、我上《再别康桥》 这堂课我主要通过朗诵让学生感悟文本。在大家自读后,我请小组推荐代表试读,但读得不是很理想。在对每位朗诵的同学进行点评后,再让大家齐读,但速度太快,节奏把握也不准确,情感表达不到位。第二堂课,心里一着急,就自己朗诵了一遍。朗诵完,学生掌声如雷,我也沾沾自喜,觉得总算是完满地完成了教学内容。但事后一想,学生读得不好是因为我指导不到位,而我越俎代庖式的表演对学生的进步到底有多大的意义?应该是很少吧!于是,我布置大家根据我的范读去比较阅读《再别康桥》和《沙扬娜拉》语文课程应是预设与生成的结合,这里的“生成”就是要关注“学的活动”。王荣生在另一讲座中所指出的:“教学环节就是组织‘学的活动’。”在这个方面,我有强烈的意识,但操作起来往往习惯代替了创新。王教授的这本专著对于语文教师的专业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以读促写 1、摘抄优美词句,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2、写读书笔记 趴在床上重读《桃花源记》,有学生来访,于是跟大家聊起这篇文章。我问给大家印象最深的是哪句话。几名女生腼腆地不太敢说,也有人说忘了差不多啦。我谈起自己初中学这篇课文时最喜欢的一句:“落英缤纷,芳草鲜美”。一位语文基础较好的女生笑着说:“我最喜欢:‘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样大家就聊开了。一学生说:“我觉得课文描写的太理想化了。”有同学点头附和。 不管是通往桃花源的那条“落英缤纷,芳草鲜美”的道路,还是桃花源内“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环境,抑或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生活,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桃花源成了后世人们对完美生活和美好梦想的代名词。 教师作品《后遂无问津者》: 重读《桃花源记》,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更有一种可遇不可求的无奈与感伤。课文最后谈到,渔人出得桃花源,“处处志之”,但太守派人去寻,却“遂迷不复得路”。另有“南阳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而病终。有时候,我们努力了,付出了,甚而牺牲了,但梦想仍是遥不可及。 ?????? 最伤心是这句“后遂无问津者”。年少时,我们怀揣梦想出发,成长中甚至邂逅了终生难忘的风景,产生了美梦即将成真的错觉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