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元宵歌》本的复现、消失与走向.docxVIP

传统《元宵歌》本的复现、消失与走向.docx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传统《元宵歌》本的复现、消失与走向 内容提要 族群文化形态上的客家社会表现出了综合性、杂糅性的特点,但以赣闽粤地区而界定的客家生活文化圈又表现出了地域文化的认同性色彩,这样的认同性因素在白鹭社会流行的诸多《元宵歌》本中可见一斑。《元宵歌》本本身是客家地区民间文化艺术的一种重要资源,本文在对《元宵歌》本进行整理的基础上,论述了国图光绪本的传统性、经典性文化特质,并在歌本的类型丛之间与其余诸本确立了“母本”与“子本”的关系。此外,诸本之间依据由传统向现代过渡的特点,依次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三种类型呈逐渐递变的关系,从村落地域文化的形态来看,国图光绪本的经典性地位是由仙鹅山的信仰中心来确立的,而类型的划分,则是信仰中心向外逐渐扩散导致的形态区隔。 关键词 唱元宵 《元宵歌》本 国图光绪本 母本 子本 〔中图分类号〕I1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XX)09-0080-08 引言 早在20世纪20年代,祖籍广东汕尾的民间文艺学家钟敬文先生已经在客家地区开始了民歌搜集工作,他先后搜集到民歌若干篇,命名为《疍歌集》《客音情歌集》。钟敬文先生本身处在客家文化圈之内,搜集客家民歌出于家乡之情与民间文艺之爱两种情感的叠加,这些宝贵的资料记载着客家人的歌曲、故事和生活,为客家民间文学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奠基性作用。笔者在20XX-20XX年之间先后多次对赣南客家地区的白鹭古村及其周边村落进行了田野调查,逐渐调查清理出了白鹭地区流传的一种“唱元宵”的文化传统,在多种文本语境的搜集整理下,意识到了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存在一个古代-现代的文化转型与文化的失范-重建实践模式。本文在文本搜集、语境生成、文化传统的比较下,试图阐释不同的“唱元宵”文本在历史语境下的传统范式、新兴样式及传统文本如何进入新兴文本,并形成新的文体形态。 神庙、祠堂内的“唱元宵”仪式演唱时间集中在过年期间,从初一到十六的晚上7-12点之间,仪式参与的活动者上至耄耋老者下至垂髫小儿,济济一堂,传承并完成一个年的符号。笔者先后在20XX、20XX年春节期间见到了茶石、龙头村内的“唱元宵”仪式,并在20XX年9月期间进入了白鹭乡下富竹村内的神庙,在看 庙人的带领下见到了庙内原存的《元宵歌》本及残存的、文字画面漫漶不清的元宵图,20XX年春节期间先后多次到访了社背村的三福主庙、豪溪村、龙溪村、洞彭村的神庙和宗姓祠堂,由此生发出了对鹭溪河这一带聚落社会的“唱元宵”仪式活动的研究兴趣。构成其间困惑的在于所见的《元宵歌》本子及其相关活动似乎并不是一个足够完善的文本呈现过程,这样带来的问题在于对“唱元宵”的仪式活动不能够有足够深度的阐释,会影响到对“唱元宵”仪式活动的渊源性、整体性及民间性的合理认识。尤其是从茶石、龙头、上富竹、龙溪等几个村子的调查情况来看,《元宵歌》的书写本内容存在较大差异,但又保持了一定程度的相互联系,诸如用七字句,每节的开头及结尾有相似的结构构成;从内容来看,与祭祀仪式相关的接神、迎神、与神对话、祈请福佑、送神等部分,基本构成了一个对“唱元宵”仪式活动认识的重要维度。但在生活化的日渐递变中,这一过程可能发生了转变,由神性逐渐向人性靠拢,歌本内容有了通俗化生活的描述,与此相关的文本开始进入了“唱元宵”的仪式活动中。 面对村落社会重要节点的“唱元宵”仪式及《元宵歌》本,如何将仪式及仪式中的文本内容准确地与村落社会生活相互连接,使其呈现出区域内的时间历史变化形态与当下空间内的仪式传唱、语境表演及对“唱元宵”研究对象的本体性认识是一个难点,当下空间内的对研究对象的本体化认识过程隐藏在历时性的变化过程中,构成了本体研究的起点与原点,在诉诸于研究对象的外界触角中,结构起了历时性的变化动因,而动因的构成不仅涵盖了物,也涵盖了物的生成关系圈范围内的相关物类。笔者在此强调了“唱元宵”作为一种村落社会仪式的原初性存在的特点,并以在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内查阅到的光绪四年本《元宵歌》为原本,与田野调查相结合,阐释“唱元宵”这一仪式。 一、光绪四年(1878)《元宵歌》本及其他诸本 国图古籍馆内所藏《元宵歌》本,抄本,线装。红色封面,左上角题“元宵歌”三字,封面中下有“邱秀景记”字样,封面末尾内题“皇清光绪四年首夏月上浣之吉敬书”,后有“邱士珠”的人名。无目录,体例如下:先是祈请语“伏文”,然后是不同的歌体文本,由《参拜歌》《木根源》《保当歌》《上元歌》《□□□》(推测为元宵夜之类)及《送神歌》等几部分组成,为下富竹村流传的歌本,笔者以国图光绪本归类之。 除去国图光绪本外,另搜集到的《元宵歌》本情況如下: 茶石村:20XX年2月24日(正月初六)晚,笔者于兴国县

文档评论(0)

w1324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