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民国时期徽州地区图书馆事业概述
摘 要:文章概述了民国时期徽州地区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概况,总结了民国时期徽州地区图书馆事业的特征及借鉴意义。
关键词:民国时期;徽州;图书馆事业;图书馆史
中图分类号:G2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XX)02-0085-03
民国时期徽州地区下辖有绩溪、休宁、祁门、黟县、歙县、婺源六县。徽州自宋元时期就是全国重要的区域刻书中心,繁荣的印刷业、徽商的兴盛推动了徽州的藏书文化发展,其中私人藏书最为著名,誉满学林[1]。清末民初,西方图书馆思想传入中国,徽州地区图书馆开始萌芽,在民国动荡时局的影响下,徽州图书馆经历了由盛转衰的发展历程。
1 民国时期徽州图书馆事业发展概况
1.1 民国初期徽州图书馆萌芽(1911—1927)
民国初期,由于时局动荡,政权更迭,安徽省的图书馆事业受其影响,发展缓慢。在此大环境下,徽州地区图书馆零星出现,但规模较小。徽州地区的第一所县立公共图书馆出现在绩溪县。1913年,绩溪县教育会为方便民众阅报设公阅善书处[2],1919年县教育会开办“新新阅报社”,并在扬溪、旺川等8地设立了通俗阅报处。1926年,在胡适、汪孟邹等人倡导下绩溪县立图书馆成立。1923年,休宁籍著名学者戴震后裔戴祖荫建成徽州地区第一家图书馆——“戴氏私立东原图书馆”。1924年,徽州地区第一所县级图书馆祁门县私立图书馆成立,不久因种种原因馆务即陷于停顿。
1.2 民国中期徽州图书馆兴盛(1927—1937)
随着时局的相对稳定,人们对文化的需求逐渐提高,徽州各县政府开始重视教育,所属各县成立县级圖书馆、民众教育馆、通俗图书馆、书报阅览室。此外,徽州地区学校图书馆也得到快速发展,不少学校都设有图书馆(室),尤其是省立二中、省立女四中的藏书与县立图书馆不相上下。随着教育经费的增加,各馆馆舍条件亦得到改善,藏书数量迅速增长,1930年以后,徽州多家公共图书馆均收藏有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丛书——《万有文库》。
1.3 民国后期徽州图书馆衰落(1937—1949)
随着抗日战争爆发,徽州图书馆事业受到毁灭性打击,各图书馆基本停顿。一些图书馆的图书得到及时转移、隐藏及时,战后得以保存;而有一些图书馆却惨遭炮火侵袭,图书损失惨重,徽州中学藏书楼就被日寇的飞机炸毁,几万册图书尽毁,其中包括不少明清善本古籍。1945年后,虽然民国政府恢复整修各地图书馆,但重创之后短时间内收效甚微。
2 民国时期徽州地区典型图书馆专述
2.1 公共图书馆
2.1.1 祁门县立图书馆。其创自民国十三年(1924),由县知事徐曦及地方士绅捐款建立,经常费暂定300元,馆长以下有职员1人,隔年毁于兵乱。民国十七年(1928),祁门县民众教育馆成立,内设图书馆。民国三十三年(1943),民众教育馆让给县立初中使用,图书馆亦随之移交[3]。民国十九年(1930),祁门县立图书馆收藏新旧图书449种2,780册,线装图书包括《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史书及明清文集,如《归有光先生全集》《龚定庵先生全集》《林文忠公全集》等。该馆另有不少新版书多为译著,如:赫胥黎的《天演论》、卢梭的《民约论》及克鲁泡特金的《互助论》等书籍[4],这些书籍全部用杜定友图书分类法进行分类。此外,该县还有“民众阅报处四所,其一附设于县立图书馆内,计有京、沪、省日报各1份。余三所则均将日报张贴于通衢,统计四所经费年共五十元”[5]。
2.1.2 绩溪县立图书馆。其创建于民国十五年(1926)10月,由胡适、汪孟邹等倡建,得洪范五指导,馆址在绩溪城西文昌殿旧址,初藏书3,000余册,当时上海亚东图书馆、商务印书馆每出版新书都赠予1部。民国二十一年(1932),时“馆舍共十二间,阅书室四间,平均每日阅者二十余人。藏线装书四千三百余册,其外有寄存书籍七百余册。大部有《四部丛刊》《二十四史》《万有文库》《渊鉴类函》。平装书共五千余册,杂志四十种,日报十种。书籍用杜氏十分法分类,有书本目录。全年经常费一千六百元,购书费在经常费内支配,全年书报费五百五十元,其外尚有私人捐助购书费年约二百元。馆长以下有职员二人”[6]。民国二十三年(1934)归入民众教育馆,设巡回流动文库。民国二十七年(1938),日机轰炸绩溪,为避免图书遭受损失,便将图书分装若干箱存放乳坑,馆务随之陷于中断。图书几经分散转移,损失严重。民国二十八年(1939)3月,该馆恢复馆务,购抗日书刊。民国三十四年(1945),该馆“书刊13,498册、古籍98函,存县立初中,馆留几份报纸供阅”[7]。
2.2 学校图书馆
2.2.1 省立二师图书馆。该馆经校长胡晋接细
文档评论(0)